铁纪筑根 基赋能基层治理现代化 “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将“推动解决大党独有难题”写入指导思想,而深圳市宝安区的基层实践恰是这一精神的生动注脚。当1170个小区实现党组织全覆盖,当“1+3+N”治理模式化解民生难题,纪律不再是抽象条文,已然转化为基层治理的鲜活实践。 纪律是基层党组织的“生命线”。宝安区深挖红色资源,通过党史党性教育馆与线上VR展馆让党纪学习“活起来”,正是抓住了纪律建设的根本——思想认同。新《条例》增写“坚守初心使命”的要求,在宝安得到具象化落实:小区党支部牵头解决物业纠纷,党员带头参与志愿服务,党组织成为群众可信赖的“主心骨”。这种将纪律教育与红色传承结合的做法,破解了“学纪与干事两张皮”的困境,印证了“在遵规守纪前提下放手干事”的深刻内涵。 纪律是权力运行的“紧箍咒”。反观中国建设银行原副行长章更生案,其“靠贷吃贷”“违反国家规定发放贷款造成特别重大损失”的行为,暴露出权力失管的惨痛教训。新《条例》针对“滥用问责”“干预插手市场经济活动”等问题细化条款,与宝安推行的“小区党组织书记工作室”监督机制形成呼应——前者以制度扎紧笼子,后者以基层创新实现监督全覆盖。从省部级干部落马到小区治理规范,纪律约束的穿透力正不断增强。 纪律是治理效能的“倍增器”。宝安区通过“支部建在小区上”,使党员服务与群众需求精准对接,实现“矛盾降下来、民心聚起来”。这背后,是组织纪律对“党员作用发挥”的刚性要求,是群众纪律对“为民服务”的明确规范。新《条例》将“形象工程”等行为纳入政治纪律处分,更凸显纪律建设与治理成效的深度绑定。当纪律成为基层治理的“标准配置”,党的执政根基便在末梢得到不断夯实。 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宝安区的探索与新《条例》的实施共同昭示:唯有将纪律规矩内化为思想自觉、外化为行动自觉,才能实现基层治理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善治”的跨越,为中国式现代化筑牢根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