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基层松绑减负,为实干赋能提效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并发出通知,通知指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顽瘴痼疾,必须下大力气坚决纠治,基层减负不再是空泛的号召。基层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统筹为基层减负和赋能,切实把基层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束缚中解脱出来,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积极担当作为,有更多精力抓落实。 破除“文山会海”的绊脚石,让基层从“会场”回归“现场”。《若干规定》直指形式主义的“文山会海”,亮出“文件不超过5000字”、“会议能并则并”等硬核标尺,为基层减负提供了明确的制度保障。“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要切实精简文件,倡导“短实新”文风,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把问题说清、说深、说透,避免“长篇大论式”套话、空话;要严格精简会议,提倡开短会、讲短话,明确核心议题,避免冗长讨论,为基层卸下“无用包袱”,引导更多基层干部将时间和精力从“会场”转向“现场”,在一线解决实际问题,轻装上阵服务群众,心无旁骛抓落实、求实效。 打破“督查考核”的车轮战,让基层从“迎检”转向“实干”。 多头检查、重复考核等问题耗费基层大量精力。《若干规定》直击痛点,明确提出“不得就同一事项层层对同一地方开展督查检查”等要求。这些“不得”既划出督查检查考核的红线,也彰显出为基层松绑减负的坚定决心。要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考核,打破条块分割,加强上级部门沟通协作,打通“数据壁垒”、消除“考核孤岛”,通过联合督查、结果互认等方式统筹调度、共享资源,防止督查检查多头重复、集中扎堆,切实减轻重复迎检的压力;要让督查检查考核真正回归“抓实干、重实绩”的本位,突出群众满意度、问题解决率和发展含金量,引导基层干部从“疲于迎检”转向“专注实干”,充分激发干事创业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明晰“权责边界”的经纬线,让基层从“问责”走向“赋能”。 清单不清,权责不明,基层只能兜底。针对基层“责任无限大,权力特别小”的“小马拉大车”困境,要建立健全职责清单,明确哪些工作必须做、哪些不能随意摊派,具体界定“谁为主、谁配合”,为基层厘清“责任田”,推动责任主体严格准入,实现责权一致;要多元协同赋能基层,推动资源、服务、管理“三下沉”,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搭建统一的基层工作平台,让信息多跑路、干部少跑腿。健全适应基层特点的管理机制,完善基层干部培养培训体系,持续提升专业素养和履职能力,推动基层干部从“被动应对”向“主动担当”转变,全面提升基层治理的效能与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