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在当前全面深化改革与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关键进程中,基层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正面临着形式主义顽疾与数字化转型挑战的双重挤压。 一方面,尽管中央三令五申整治“文山会海”“过度留痕”,但基层工作中“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的现象仍屡禁不止。另一方面,随着数字化技术深度嵌入治理场景,部分地区陷入“技术崇拜”误区,盲目开发功能冗余的治理平台,却因缺乏系统整合导致“数据孤岛”与“系统壁垒”并存,基层干部被迫在多套系统间重复录入信息,技术赋能异化为技术负累。这种“旧茧未破、新茧又生”的困境,不仅严重削弱基层干部的干事创业热情,更导致政策执行“最后一公里”梗阻,群众获得感与治理效能呈现“双下降”态势。破除形式主义桎梏、重构基层治理生态,已成为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迫切命题。 破除形式主义桎梏、赋能基层治理现代化,需以“问题导向”破除制度性梗阻,以“技术理性”重构治理工具链,以“价值回归”重塑治理文化,形成“减负、赋能、增效”的良性循环。具体可从以下三个维度推进。 制度破茧,重构基层治理的权责边界。建立“负面清单”管理机制;推行“属地管理”责任清单,运用法治思维界定县乡两级权责,避免“责任甩锅”与“无限兜底”。优化考核评价体系,将“群众满意度”“问题解决率”等实绩指标权重提升,弱化“台账厚度”“会议频次”等过程性考核。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开展治理效能审计,建立“考核结果与干部选拔、资源分配”强挂钩机制。 技术赋能,打造智能化治理工具箱。构建“一网统管”数字基座,整合民政、社保、公安等部门数据,建立基层治理数据库,实现“一次采集、多方共享”。上海“随申办”基层版通过整合200余项高频服务事项,实现“一屏智享”。推广“轻量化”政务应用,精简政务APP功能至核心场景,如事件上报、政策查询,关闭非必要打卡、点赞等功能。应用区块链技术强化信任机制,在低保审核、补贴发放等高风险领域部署智能合约,实现流程自动留痕与不可篡改。 组织变革,构建敏捷响应的治理架构。推行“扁平化”管理模式,压缩乡镇层级冗余科室,建立“综合指挥中心+专业服务团队”架构,实现“一个口子接单、多支队伍响应”。建立“新就业群体参与治理”机制,将快递员、网约车司机纳入社区网格员体系,赋予积分奖励权限。实施“治理能力迭代计划”,与高校合作开设“基层治理硕士班”,定向培养数字化、法治化复合型人才。建立“治理案例知识图谱”,运用AI技术为干部提供实时决策支持。 破形式主义之茧需“刀刃向内”的改革勇气,赋基层治理新能要“守正创新”的智慧平衡。唯有构建“制度约束+技术支撑+文化浸润+组织变革”的四维体系,才能让基层治理真正回归“解决实际问题、增进民生福祉”的本质,在数字化转型中实现治理能力的范式跃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