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如同一剂良药,精准施治形式主义的“沉疴顽疾”,为基层干部松绑减负,为基层治理注入新活力,其意义重大而深远。 基层是党和国家工作的基石,是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然而,长期以来,形式主义却如阴影般笼罩着基层,严重阻碍了基层工作的高效开展。“文山”高耸,一些文件内容空洞、套话连篇,缺乏实际指导意义,基层干部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去解读,却无暇将政策落到实处。“会海”茫茫,陪会现象屡见不鲜,会议效率低下,实际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此外,督查考核过度留痕、指标繁杂,基层干部疲于应付,甚至为了达标而弄虚作假,工作重心严重偏离。这些形式主义问题,不仅加重了基层干部的负担,也损害了党和政府在群众心中的形象,削弱了基层治理的公信力。 聚焦问题,靶向施策。《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的出台是恰逢其时、正当其势,为基层减负提供了明确的路径和有力的保障。在精简文件方面,实行计划管理、总量管控和发文立项制度,从源头上控制文件数量,同时倡导“短实新”文风,提升文件质量。在精简会议上,严格计划管理,控制会议数量、规模和规格,提高会议质量效率,让基层干部从无效会议中解脱出来。规范借调干部,保障基层工作力量稳定,避免基层出现“小马拉大车”的困境。规范政务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管理,清理整合程序,防止“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加重基层负担。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真正发挥实效,还需各级领导带头执行,发挥“头雁效应”,将规定落实情况纳入考核体系,强化监督检查,形成强大的威慑力。同时,要加强宣传教育,让广大党员干部深刻理解规定的精神实质,从思想根源上抵制形式主义,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为民观。基层干部自身也要增强责任意识,在减负的同时强化担当,将节省下来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的实际工作中。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是一场持久战、攻坚战。我们要以《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的出台为契机,持续完善制度体系,加强作风建设,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昂扬的斗志,投身到基层治理和服务群众的工作中,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