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精神历久弥新,是引领事业前进的磅礴力量。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彼岸奋勇前进》,深刻阐释了抗战精神的丰富内涵与时代价值。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不仅是民族复兴的动力源泉,也为各行各业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指引。对于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社会工作者而言,抗战精神所蕴含的爱国情怀、团结意志、斗争智慧和必胜信念,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社会工作者当从中汲取力量,在基层实践中找准方位、明确方法、担当作为。 一、秉持爱国情怀,筑牢为民服务价值根基 抗战精神的核心是深厚的爱国主义。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对于社会工作者而言,这种情怀具体体现为一种强烈的职业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基层是国家治理的末梢,也是矛盾诉求集中、群众期待迫切的一线。社会工作者的“爱国”,绝非抽象口号,而是体现在将个人价值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将对国家、对民族的热爱,转化为对社区、对居民、对服务对象的真切关怀与扎实服务。这意味着社会工作者要心怀“国之大者”,深刻理解国家大政方针,自觉将本职工作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基层和谐稳定紧密结合起来。他们要以高度的主人翁意识,主动发现和回应百姓的急难愁盼,在化解邻里纠纷、关爱特殊群体、链接社会资源、激发社区活力等细微之处践行爱国情怀,成为党的惠民政策的传递者、执行者和群众权益的维护者,从而在基层筑牢国家治理的根基。 二、发扬宝贵经验,构建协同共治社区网络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同各爱国党派团体和广大人民一起,共同维护团结抗战大局。这揭示了团结协作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基层社会工作面对的问题往往具有复杂性和交织性,单靠某一方的力量难以有效解决。因此,社会工作者必须继承和发扬这种团结精神,扮演好“协调者”和“整合者”的角色。一方面,要在社区内部促进融合,通过组织社区活动、建立兴趣小组、搭建议事平台等方式,增进居民间的了解与信任,化解矛盾分歧,营造守望相助、邻里友爱的社区氛围,构建“社区共同体”。另一方面,要善于“穿针引线”,积极整合链接政府各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志愿者队伍等多方资源,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社会工作者通过促进不同主体间的沟通协作,形成解决问题的合力,共同应对社区面临的挑战,有效提升基层治理的效能和温度。 三、锤炼斗争精神,提升破解难题专业能力 基层工作千头万绪,常常面临资源有限、情况复杂、困难重重的挑战,如同一场场需要攻坚克难的“战斗”。社会工作者尤其需要这种不畏艰难、敢于斗争、善于创造的精神。这里的“斗争”,指向的是工作中遇到的顽固问题和不懈努力的过程。它要求社会工作者具备强大的心理韧性和专业自信,不因暂时的挫折而气馁,不因问题的棘手而退缩。他们要深入群众,精准识别需求;要运用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科学介入;要敢于为困难群体和弱势发声,维护其合法权益;要勇于探索和创新服务模式,在条件受限的情况下“杀出一条血路”,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这种“斗争”是智慧与勇气的结合,是以专业能力为武器的“血战到底”,目的是为了最终攻克民生难题,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伟大的抗战精神为社会工作者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和行动指南。在基层这片广阔天地里,社会工作者应自觉传承红色基因,将爱国情怀融入服务实践,将团结精神化为协同合力,将斗争意志用于破解难题。唯有如此,才能切实履行好职责使命,成为基层社会治理中不可或缺的专业力量,为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彼岸奋勇前进贡献独特的专业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