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族危亡的至暗时刻,中国人民以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长城,用生命和信仰铸就了伟大的抗战精神。这种精神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深植于民族血脉中的力量源泉,它是历史的见证,更是现实的指引。在新的时代坐标下,传承和弘扬抗战精神,既是铭记历史的必然要求,更是推动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内在动力。 传承抗战精神,需筑牢民族认同的根基。抗战时期,数以万千的同胞同仇敌忾,不分地域、不分阶层,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凝聚成不可战胜的力量。这种认同超越了个体与群体的界限,将民族命运与个人选择紧密相连。在今天,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和价值观念的碰撞,抗战精神提醒我们民族认同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对共同历史、共同文化的尊重与坚守。无论是守护传统技艺的匠人,还是投身乡村振兴的青年,亦或是坚守科研岗位的学者,都在以各自的方式诠释着对民族的责任感。这种认同感,是抵御分裂思潮的盾牌,更是凝聚社会共识的纽带,让每一个中国人在面对挑战时都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弘扬抗战精神,需锤炼直面挑战的勇气。抗战的胜利,是弱国对抗强权的奇迹,其核心在于中国人民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斗争意志。这种勇气不是鲁莽的冲动,而是对正义的坚持、对底线的捍卫。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科技竞争日益激烈,改革发展任务繁重,我们仍需以抗战精神为镜,保持越是艰险越向前的魄力。面对技术封锁,要自立自强突破卡脖子难题;面对市场波动,要稳中求进推动高质量发展;面对社会矛盾,要直面问题深化改革攻坚。斗争精神是理性与韧性的结合,它让我们在压力下不低头、在挑战前不退缩,以坚定的信念和务实的行动化解风险、赢得主动。 践行抗战精神,需秉持脚踏实地的作风。抗战的胜利,最终落脚于无数普通人的默默付出,田间地头的粮食支援、工厂车间的武器生产、战地医院的救死扶伤……这些看似平凡的行动,汇聚成改变历史的洪流。今天,弘扬抗战精神,就是要反对空谈、注重实干。无论是脱贫攻坚中的驻村干部,还是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无论是扎根基层的教育工作者,还是创新突破的科技团队,他们都用行动证明了实干是连接理想与现实的桥梁。新时代的发展不需要“清谈客”,而需要更多“行动派”,以一步一个脚印的积累,将宏伟蓝图转化为具体成果,让国家从“大”向“强”的跨越更具底气。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抗战精神如同一座灯塔,既照亮来时的路,也指引前行的方向。它告诉我们,一个民族唯有铭记历史、敢于斗争、脚踏实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让我们以抗战精神为帆,以实干奋斗为桨,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书写属于这一代人的壮丽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