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在岁月长河里或许只是沧海一粟,可于华夏大地,这段承载无数血泪、英勇与坚韧的抗战史,却如巍峨丰碑,永刻民族记忆。回首往昔,从 1931 年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到 1937 年七七事变全面抗战爆发,再到 1945 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十四载浴血奋战,四万万同胞同仇敌忾,以血肉之躯抵御外敌入侵,终迎胜利曙光。如今,身处和平年代,我们为何仍要纪念这场战争?答案,就藏在那一段段厚重历史、一个个英雄故事里,待我们细细探寻。 当时间的指针指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的历史刻度,那些在烽火岁月中淬炼的民族记忆,再次以震撼人心的力量叩击着每个中国人的心灵。这场持续14年的伟大抗争,不仅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命运走向,更塑造了一个民族坚韧不拔的精神品格。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回望,我们深刻认识到,铭记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不仅是对先辈的缅怀与致敬,更是从历史的厚重积淀中汲取奋进力量,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砥砺前行。 在国家层面,抗战精神是维护国家安全、捍卫国家主权的精神支柱。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抬头,我国面临的外部压力和风险挑战明显增多。在这样的背景下,重温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有助于增强全民族的忧患意识和国防观念,激发爱国热情,凝聚起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强大合力。无论是应对领土主权争端,还是突破技术封锁,抗战精神中蕴含的斗争意志和必胜信念,都将为我们提供精神指引。 在社会层面,抗战精神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源泉。抗战时期,全国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各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紧密团结,形成了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种团结协作、共克时艰的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高度契合。进入新时代,弘扬抗战精神为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无论是脱贫攻坚战场上的众志成城,还是抗震救灾时的守望相助,抗战精神在当代实践中大放异彩,成为凝聚人心、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 在个人层面,抗战精神是激励人们战胜困难、实现人生价值的精神动力。抗战时期,无数中华儿女在国家危亡之际挺身而出,抛头颅、洒热血,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这种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对当代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启示。新时代,青年一代面临着学业、就业、生活等多方面的压力和挑战,更需要从抗战精神中汲取力量,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树立远大理想,勇于担当作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