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若干规定》),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遵照执行。通知指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顽瘴痼疾,必须下大力气坚决纠治。基层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不能被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束缚手脚。制定《若干规定》,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健全为基层减负长效机制,对于持续深化拓展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具有重要意义。 整治形式主义,首在正本清源,铲除滋生土壤。形式主义表象在行为,根源在思想。一些干部之所以热衷于“造景工程”“数字游戏”,究其根本是政绩观错位、责任心缺失,将“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割裂开来。因此,必须加强思想淬炼和政治历练,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牢记“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唯有从思想深处拧紧“总开关”,才能从根本上杜绝“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注意”的畸形心态,让实事求是的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各项工作真正奔着问题去、盯着实效干。 整治形式主义,重在制度建设,扎紧规矩篱笆。形式主义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仅靠思想教育难以根除,必须依靠刚性的制度约束和严格的监督执纪。要进一步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坚决破除“唯材料”“唯台账”的路径依赖,将考核指挥棒指向实际成效和群众口碑,让“躺平式干部”无处容身,让“实干家”脱颖而出。同时,要强化监督问责,对形式主义问题露头就打、反复敲打,畅通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渠道,形成强大震慑。通过建立健全权责明晰、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长效机制,为整治形式主义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使其无处遁形。 整治形式主义,贵在文化培育,营造实干氛围。制度管行,文化润心。最终极的治理,是培育一种崇尚实干、拒绝浮华的政治文化和社会氛围。要大力倡导“短、实、新”的文风会风,提倡“四不两直”的调研方式,让干部从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将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抓落实、解难题、促发展上。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坚决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形成“头雁效应”。更须激发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将评判权交给群众,使形式主义在人民的火眼金睛下无所遁形,最终让“重实绩、办实事、求实效”成为全社会的高度共识和自觉行动。 整治形式主义是一场深刻的自我革命,任重而道远。唯有以“刮骨疗毒”的勇气、“锲而不舍”的韧劲,从思想、制度、文化三管齐下,方能彻底铲除这一痼疾,让实干精神蔚然成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