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总书记在谈到作风建设时强调:“作风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是个永恒的主题。”作风建设是党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保障。从井冈山时期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到延安时期的整风运动;从西柏坡的“两个务必”,到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纵深推进,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作风建设作为生命线,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书写着百年大党自我革命的壮丽篇章。历史与实践深刻昭示:作风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是须臾不可放松的永恒主题。 作风建设是党的政治基因的传承密码。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关乎党的形象和人心向背。延安时期,美国记者斯诺目睹毛泽东穿着补丁摓摓的军装与战士同甘共苦,将中国共产党人称为“东方魔力”“兴国之光”;淮海战役中,543万支前民工用独轮车推出胜利,印证了“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的党群深情。这些历史场景揭示了一个真理:优良作风是党凝聚民心的“传家宝”,是战胜一切困难的“定海神针”。 进入新时代,面对“四大考验”“四种危险”,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八项规定”破题开局,以“钉钉子精神”纠治“四风”,从“舌尖上的浪费”到“车轮上的腐败”,从“会所中的歪风”到“节日里的红包”,以雷霆之势荡涤沉疴积弊,让人民群众看到共产党人“刀刃向内”的勇气与决心。 作风建设是破解时代课题的实践要求。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上,在科技创新的实验室里,在抗击疫情的火线上,党员干部的作风直接决定着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某地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时,通过建立“群众点单、社区派单、党员接单”机制,将作风建设转化为解决“急难愁盼”的具体行动,让群众感受到“温度”与“力度”的统一。 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仍存在变异反弹风险。有的地方用“文山会海”代替真抓实干,有的干部把“痕迹管理”异化为“材料政绩”。这些现象警示我们:作风建设犹如逆水行舟,一篙松劲退千寻。必须以“永远吹冲锋号”的姿态,将严的基调、严的措施、严的氛围长期坚持下去。 作风建设是永葆生机活力的制胜法宝。构建作风建设长效机制,需坚持“三不腐”一体推进。某省建立“作风建设观测点”,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识别“四风”新表现;某市推行“政治体检”制度,将作风状况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某企业开展“廉洁家风”建设,把监督触角延伸至“八小时外”。这些创新实践表明,只有制度刚性执行与文化柔性浸润相结合,才能实现从“不敢腐”到“不想腐”的升华。 新时代新征程,作风建设更需注入时代内涵。要弘扬“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的优良传统,培育“精准务实、攻坚克难”的担当精神,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追求。当每个党员干部都能把“要我改”转化为“我要改”,把“阶段战”升级为“持久战”,我们党就能始终成为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 作风建设是“种树工程”,根深方能叶茂,久久方可见功。从“延安整风”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作风建设的接力棒代代相传。面向未来,唯有保持“赶考”的清醒,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将作风建设融入血脉、铸入灵魂,才能交出让人民满意的时代答卷,在新时代的赶考路上续写百年大党的新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