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wx_Lozt2 于 2025-8-22 15:23 编辑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必须常抓不懈 作风建设关乎党的生死存亡,必须持续深化。作为党的生命线,作风建设直接关系党的执政根基。纵观党史,从延安整风运动破除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到新中国成立初期“三反”“五反”运动整治贪污浪费,再到新时代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纠治“四风”,实践反复证明:优良作风是赢得民心的关键所在。当前,虽然“四风”问题得到有效遏制,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仍以“指尖上的负担”“微笑不作为”等新形式变异存在。例如,某地基层反映“工作群从30个精简到15个,但每个群消息量翻倍”,这种“减量不减负”现象,深刻昭示作风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唯有保持“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韧劲,建立常态化监督机制,方能防止不良作风死灰复燃。 作风建设需要制度创新与技术赋能协同发力。制度创新:构建“负面清单+正向激励”双向机制,将作风表现纳入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同步完善容错纠错机制,为担当者担当。例如,深圳市出台《作风建设白皮书》,明确28类禁止行为和15项激励措施,通过量化指标推动作风转变。技术赋能: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手段精准识别作风问题,通过智能督查平台实现动态监测。如浙江省“浙里督”系统整合12345热线、网络问政等12个监督渠道,累计处理作风问题2.3万件,整改率达98.6%,彰显科技监督实效。山东省开发的“作风指数”评价模型,通过分析办事时长、投诉频次等20项指标,实现作风问题预警研判。 作风建设成效要以群众获得感为根本标尺。检验作风建设的最终标准是群众满意度。北京市“接诉即办”机制推行24小时快速响应、7天限期办结制度,2024年群众满意率提升至93.2%。江苏省开展“百村万户”作风调研,收集群众意见建议1.2万条,据此优化38项便民服务流程。这些实践生动证明,只有把群众“急难愁盼”作为工作“风向标”,建立“问题发现-整改落实-效果反馈”闭环机制,作风建设才能真正暖民心、聚民力。 作风建设永远没有完成时。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作风建设更需保持“永远在路上”的政治定力。要把握作风建设规律,将历史经验与现实挑战相结合、治标举措与治本之策相衔接、严格约束与正向激励相统一。每位党员干部都应争做作风建设的“实干家”,以“赶考”的清醒和坚定,持续擦亮党的作风名片,让党心民心始终心心相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强作风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