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作为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承载着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的重任。自中央八项规定实施以来,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始终是基层减负的核心要义之一。以八项规定精神为指引,持续向基层“文山会海”“过度留痕”“多头检查”等突出问题亮剑,让基层干部从“无谓负担”中解脱出来,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为民办实事、解难题上,书写了减负增效的生动答卷。 基层减负,首在“减文减会”去虚功。曾几何时,“会议连轴转、材料堆成山”是不少基层干部的日常:一场会议内容层层重复;一份报表需多头报送;一项工作刚部署,总结材料就催着要。这些“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纸面上的过度留痕”,占用了基层干部大量时间精力,偏离了服务群众的核心任务。而中央八项规定“精简文件会议、切实改进会风文风”的要求,让基层切切实实在“减文减会”去除虚功。我们要清楚的认识到落实八项规定精神不是“降标准”,而是“提效率”,让基层干部不再把时间耗在“写材料、开长会”上,有更多功夫走街串巷、倾听民声。 基层减负,要在“减责减压”明边界。“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本是政策执行的“主战场”,却曾因“责任无限放大”陷入困境:环保、安全、信访等领域的“属地管理”,有时变成“属地全责”,上级部门“甩锅”式摊派任务;各类APP、微信工作群“泛滥成灾”,干部需随时“打卡签到”、“点赞转发”,考核验收中“重痕迹轻实效”,导致干部不得不花费大量精力“做台账、拍照片”。这些问题,本质上是对中央八项规定“务实高效、权责清晰”要求的偏离。八规落地后,各地纷纷出台“权责清单”,开展“指尖上的形式主义”专项整治,清理冗余APP和工作群,规定非紧急事项不得在休息时间通知;优化考核机制,将群众满意度、工作实绩作为核心指标,减少“台账检查”“汇报材料”。当基层干部不再被“无谓的责任”捆绑,才能将更多精力投入到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上。 基层减负,终在“提质提效”办实事。减负不是“减担当”,而是为了让基层干部更高效地担当;松绑不是“松责任”,而是为了让服务群众的责任更精准落地。中央八项规定的精神内核,是“以人民为中心”,基层减负的最终目标,正是让干部把“减负”省下的时间和精力,转化为服务群众的“实效”。在社区治理中,摆脱了“报表负担”的社区工作者,能专注于化解邻里矛盾、组织文化活动、保障老旧小区改造,让社区更有温度;在民生服务领域,精简流程后的基层窗口,实现“一次性告知、一站式办理”,让群众少跑腿、好办事。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基层减负没有“休止符”。站在新起点,我们仍需以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为根本遵循,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既要“斩断”加重基层负担的“条条绳索”,也要“搭建”赋能基层发展的“阶梯平台”,让基层干部卸下包袱、轻装上阵,以更饱满的热情、更务实的作风,在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的赛道上跑出“加速度”,为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