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习近平总书记在厦门工作时提出的“认路、认邻、认特点”工作法,如同一盏明灯,为党员干部指明了工作方向。在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扎实开展的当下,这一要求愈发凸显其重要价值,成为党员干部改进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关键指引。 常修“认路”之功,在一线调研中精准破题。“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调查研究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功,党员干部只有沉到一线,才能摸清真实情况,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习惯于坐在办公室听汇报、看材料,对基层情况一知半解,只会导致决策脱离实际。而“认路”要求我们像焦裕禄等优秀干部一样,主动走进困难多、矛盾集中的地方。到工厂车间了解企业生产难题,到田间地头倾听农民增收渴望,在实地走访中收集第一手资料。通过深入调研,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让调研成果从文件里走出来,真正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实际行动。 常修“认邻”之情,在密切联系中凝聚民心。“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认邻”就是要与群众心贴心、面对面。现实中,我们应学习贵州侗寨“火塘夜话”的做法,主动走进群众中间,在拉家常中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盼。无论是社区的家长里短,还是乡村的发展难题,都要耐心倾听、认真回应。当干部把群众当亲人,群众也会把干部当朋友,在干群互动中,构建起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良好格局,让干群关系从物理相邻升华为情感相融。 常修“认特点”之能,在因地制宜中推动发展。“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认特点”要求党员干部立足实际、精准施策。现实中,一些地方盲目跟风发展,导致资源浪费、效果不佳。党员干部应创新工作方法,将管理转化为服务,根据地方特色制定发展策略。面对山区产业链短板,要整合资源、协同发力,推动产业升级;利用生态、文化等优势,打造特色项目,让地方特色成为群众增收的金钥匙,实现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良性互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