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刚性新规筑牢基层治理根基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若干规定》)。这一制度安排不仅是具体措施的整合,更是党中央深化作风建设、推进治理现代化、夯实执政根基的战略宣示。唯有以“钉钉子”精神狠抓落实,将减负松绑与赋能增效紧密结合,才能真正释放基层治理的澎湃动能,让党的执政根基在实干为民中愈加深厚稳固。 以“固本”之识洞察减负的战略价值。《若干规定》的出台,蕴含着深远的政治考量与治理智慧。其一,这是深化自我革命的必然要求。形式主义是作风建设的“硬骨头”,持续整治是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向纵深发展的关键一环。以法规固化成果,彰显党中央刮骨疗毒的决心,是党自我净化、自我革新的生动体现。其二,这是提升治理效能的迫切需要。基层是国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当干部困于“文山会海”“过度留痕”等事务,其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的核心职能必然被削弱。《若干规定》剑指梗阻,旨在解放生产力、激发创造力,让干部从无谓事务中解脱,将精力投向解决实际问题、服务群众的主战场。其三,这是夯实执政根基的长远之策。形式主义消耗精力、挫伤积极性,甚至引发干群隔阂。《若干规定》为基层卸下“不可承受之重”,根本目的在于保护、调动干部积极性,营造崇尚实干、担当作为的生态,让执政根基在基层扎得更深更牢。 以“清源”之力破除减负的深层梗阻。《若干规定》直指形式主义根源,进行系统性纠偏。一是破除“唯上不唯实”的政绩观。许多形式主义问题源于考核评价体系扭曲,《若干规定》强调控制督查考核、叫停“以领导批示为据”等,推动考核回归实绩本源,引导干部从“对上应付”转向“对下负责”。二是斩断“层层加码”的责任链。基层“小马拉大车”常因权责不清、上级甩锅,《若干规定》通过建立乡镇职责清单、清理村级“滥挂牌”等,明晰权责边界,规范责任传导,防止责任下移、压力加码,确保基层权责对等。三是破解“数字异化”的治理困境。信息技术本应赋能,但过度依赖APP、强制打卡等异化为新负担,《若干规定》限制政务APP数量、叫停不合理在线要求,推动数字化回归服务本质,让技术成为提升效能的工具,而非束缚干部的枷锁。 以“砺新”之志推动减负落地生根。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需多方协同、精准发力。首先,以上率下压实责任。各级“一把手”需负总责,层层传导压力,将减负要求内化为政治自觉;上级机关要带头执行,杜绝“只喊口号”。其次,强化制度刚性保障。建立科学考核、基层反馈、责任追究等机制,对变相加重负担的行为严肃查处,防止制度“空转”;同时总结推广有效经验,巩固减负成果。再者,激发内生动力赋能。减负不是“躺平”,而是为了更好“作为”。需加强干部能力培训、完善激励保障、推动资源下沉,让基层干部轻装后有能力、有热情在服务群众、推动发展中大展拳脚。最后,营造实干文化氛围。宣传《若干规定》精神及成效,曝光反面典型,倡导实事求是、担当作为的作风,让崇尚实干成为普遍价值认同,推动减负从“禁令”化为“自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