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之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若干规定》),首次以党内法规形式构建基层减负长效机制。这份被基层干部称为 “松绑令” 的制度文件,聚焦文山会海、过度留痕、借调乱象等顽瘴痼疾,以刚性约束重塑基层治理生态,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注入强劲动能。 一、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从 “运动式减负” 到 “制度化治理” 长期以来,形式主义如同附着在基层治理机体上的 “牛皮癣”,衍生出文件 “空转”、会议 “扎堆”、考核 “走秀” 等怪象。某贫困县曾出现一年内收到 127 份关于扶贫工作的文件,却无一份提出具体解决方案的荒诞场景。这种 “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 的恶性循环,不仅消耗基层干部 70% 以上的工作时间,更导致政策执行 “沙滩流水不到头”。 《若干规定》的出台标志着基层减负从 “突击整治” 转向 “常态治理”。文件明确要求 “年度实际发文数量一般只减不增”,并将 “短实新” 文风写入制度规范,如部署专项工作的文件严格控制在 4000 字以内。这种量化标准打破了过去 “原则性要求” 的模糊空间,使基层干部从 “写材料高手” 回归 “办实事能手”。湖南益阳南竹山村通过清理 15 万余块不规范标识标牌,将村干部从 “填表机器” 解放出来,60% 的工作时间用于走访群众和产业发展,正是制度刚性约束的生动注脚。 二、精准施治的靶向发力:破解基层治理 “小马拉大车” 困局 基层治理的复杂性,在于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 的权责倒挂。某乡镇曾因承担 37 项 “一票否决” 事项,导致干部 “天天防火、夜夜防盗” 却收效甚微。《若干规定》从四个维度精准破题: 精简文件会议:建立 “直达基层的会议需党委主要负责同志批准” 的审批机制,中央部门工作会议原则上不要求市县参会。湖北松滋市通过规范政务工作群,将基层干部 “指尖上的负担” 减少 65%,腾出时间开展 “院落办公” 解决群众诉求。 规范督查考核:明确 “不把开会发文、拍照留痕作为评判标准”,彻底终结 “痕迹主义”。新疆恰哈乡干部从迎检台账中解脱后,成功在盐碱地试种 450 公斤亩产的 “新稻五五”,用实际成果取代 “纸上政绩”。 严控借调乱象:首次明确 “县及以下单位干部原则上不得借调”,斩断上级机关 “虹吸效应”。山东威海通过清退 331 名借调人员,为基层补充年轻干部到农业、审计等关键岗位,推动工作重心下移。 厘清权责边界:全国 3.8 万个乡镇街道完成履职事项清单编制,收回特种设备监管、环评审批等 965 项专业性事务,从根本上解决 “小马拉大车” 问题。安徽长丰县通过明确餐饮油烟治理权责,使困扰基层多年的 “踢皮球” 问题迎刃而解。 干部心态之变:新疆库尔勒市制定村(社区)事务 “三规范” 清单,赋予基层 “清单外任务零承接” 权限,使干部从 “被动应付” 转向 “主动作为”。当社区干部不再为 “开证明” 焦头烂额,才能像南京宁海路街道那样,将 “逢出生祝贺、逢高考激励” 等 32 项民生服务落到实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