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明确指出基层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不能被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束缚手脚。要切实把基层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束缚中解脱出来,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积极担当作为,有更多精力抓落实。 破除形式主义,要着重完善工作机制。基层工作千头万绪,最终目标是为了顺利解决实际问题。一是要从工作机制上精简不必要的流程,杜绝过度留痕,以推进落实为核心。以结果为导向优化流程管理,让基层干部从不必要的填表格、报数据、写材料中解放出来,引导基层工作进一步回归实效。二是进一步明确职责分工。上头千根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工作本就繁重复杂、五花八门。要科学合理地划分上级与基层的职责边界,防止层层加码、责任转嫁,避免将不必要的工作任务传导至基层,确保基层能够集中精力处理相应的事务。三是优化考核评价体系。形式主义的重要根源在于重过程轻结果、重痕迹轻实效的思维。工作可以没有成效,但要证明做过了努力过了,痕迹台账都有迹可循,实在是因为困难太多阻力太大,即使工作没达到预期,也不会挨板子,就算挨板子也不会重。因此,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真正把工作实绩作为评价考核的核心标准,把思想从“唯台账论”的钻营中解脱出来,真正把心思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上。 破除形式主义,要明确减负不是减责。减负是删繁就简,本质上是价值回归和赋能增效,是“少做无用的事”“少做不合理的事”而非“少做事”,是将基层从不合理负担中解脱出来,而非降低责任要求。中央明确要求“减的是虚功,提的是质效”,通过压减会议、文件、督查检查考核等环节的冗余内容,使基层能更聚焦抓落实、谋发展。减负后,基层应更多更扎实的落实实质性工作,将时间和精力投入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以更有力的措施推动工作取得实效,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成绩。 整治形式主义并不是第一次提出,而是已纠正多年却仍然持续存在,甚至有愈演愈烈花样翻新的趋势,具有长期性和反复性。《若干规定》的出台,彰显党中央持之以恒纠治形式主义顽疾的决心,为基层打破束缚、轻装上阵、投身实干打下了基础。既是回应基层长期深受形式主义之苦的现实诉求,更是高效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提升治理效能的有力举措、具有深远的实践意义与时代价值。(作者:刘嘉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