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工作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重要纽带,是践行初心使命的重要战场。作为体制内工作人员,我们既是城市发展的规划者、执行者,更是群众利益的守护者。做好新时代城市工作,需要我们以政策落地为基、以民生福祉为本、以队伍建设为要,在履职尽责中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让治理成果真正惠及千家万户。
政策落地是城市工作的“压舱石”。政策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城市发展的蓝图能否变为现实,关键在于各项决策部署能否落地生根。近年来,从“城市更新行动”到“15分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从生态环境保护到历史文脉传承,一系列关乎城市长远发展的政策相继出台,而体制内工作人员正是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的主力军。在老旧小区改造项目中,我们既要吃透上级文件中的要求,又要挨家挨户征求居民对加装电梯、停车位规划的意见,在政策框架与群众诉求间找到平衡点;在落实垃圾分类政策时,既要组织宣传队讲解分类标准,又要协调物业完善投放设施,让“绿色生活”从倡议变为习惯。政策执行不能照本宣科,更不能搞“一刀切”,唯有带着对群众的感情去解读、带着解决问题的思路去推进,才能让政策红利转化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民生保障是城市工作的“指南针”。“治国有常,利民为本”,城市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是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作为体制内工作人员,我们每天面对的或许是家长里短的纠纷、是基础设施的短板、是公共服务的盲区,但正是这些 “小事”,构成了群众对城市治理的直观感受。在政务服务窗口,我们推行“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把企业开办时间压缩再压缩,把群众办事流程简化再简化。民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当我们在暴雨中蹚水排查低洼处积水点,在寒冬里巡查供暖管道是否畅通,在疫情防控中为隔离群众送菜送药时,其实都是在以实际行动回答“我为群众办实事”的时代命题。 队伍建设是城市工作的“动力源”。城市工作头绪多、任务重,既需要专业素养,更需要责任担当,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是做好城市工作的根本保障。作为体制内工作人员,我们既要锤炼“开口能讲、提笔能写、遇事能办”的硬本领,更要涵养“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在城市防汛一线,年轻干部跟着老同志学习研判水情、调度物资,在实战中积累应急处置经验;在招商引资现场,业务骨干钻研产业政策、分析市场趋势,用专业能力赢得企业信任;在信访接待窗口,党员干部耐心倾听群众诉求,用法治思维化解矛盾纠纷。队伍建设既要靠个人努力,也要靠组织培养,通过“传帮带“让经验传承下去,通过“压担子”让能力提升起来,才能锻造出一支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城市工作队伍,为城市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城市工作连着千家万户,关乎发展大局。作为体制内工作人员,我们的每一份付出,都在为城市治理添砖加瓦;每一次坚守,都在让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唯有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谋长远,以“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抓落实,才能在城市这片广阔天地中,书写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