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治国安邦之基 全面提升社区治理现代化水平 社区是国家治理的基本单元和关键环节,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也是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必须抓好基层治理现代化这项基础性工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全面提升社区治理能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是夯实党的执政根基、回应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 一、深化党建引领:把稳社区治理的“定盘星”党的领导是社区治理的核心优势。社区党组织作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的“神经末梢”,必须发挥政治引领、组织引领、能力引领作用。推动党组织向网格、楼栋、新兴经济组织延伸,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组织体系,破解治理“空白点”。建立基层党组织牵头,居委会、业委会、社会组织、驻区单位协同的“多方联动”机制,整合资源形成治理合力。通过党员“双报到”、志愿服务制度化,推动党员干部下沉一线,成为政策宣传员、矛盾调解员、群众服务员。 二、完善“三治融合”:构建社区治理的有机体系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模式,是中国特色基层治理的显著标志。要以自治为本: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通过居民议事会、民主协商平台激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内生动力。要以法治为纲:推动法律规范、执法力量、司法服务向社区下沉,健全社区矛盾调解、权益保障机制。要以德治为翼: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区公约、家风建设,发挥道德教化对公序良俗的滋养作用。 三、推动多元协同: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共同体社区治理需突破政府“单打独斗”的路径依赖,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治理生态圈”。政府角色要转型:基层政府从事务包揽转向规则制定、资源赋能,通过权力清单厘清职责边界,为多元参与腾挪空间。居民主体要激活:完善志愿服务激励机制,搭建“线上议事厅”“项目认领”等参与平台,推动居民从“被动受益”转向“主动创益”。 四、聚焦需求响应: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逻辑治理现代化的落脚点是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针对“一老一小”、物业服务等痛点,健全“民呼我为、接诉即办”响应机制,形成“需求收集—问题解决—效果评估”闭环。人民性既是治理的出发点,也是检验治理成效的根本标尺。 社区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微观基石。面对社会结构复杂化、利益诉求多元化、风险挑战叠加化的新形势,让我们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处处为民着想”的使命感,不断提升社区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