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风建设关系人心向背,关乎事业兴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八项规定以“徙木立信”的姿态拉开全面从严治党序幕,以“抓铁有痕”的力度纠治顽瘴痼疾,以“久久为功”的韧劲涵养清风正气。这短短数百字的规定,不仅成为改变中国政治生态的“金钥匙”,更铸就了新时代党的作风建设的精神坐标。 是自我革命的铿锵誓言。八项规定的出台,本身就是对党内沉疴痼疾的“亮剑”。从严禁公款吃喝到整治超标办公用房,从规范节庆收礼到清理超标配车,每一项要求都精准指向群众反映强烈的作风问题。它打破了“惯例”的枷锁——过去认为“理所当然”的接待标准被重新定义,曾经“习以为常”的文山会海被大幅精简;它重塑了“规矩”的边界,让“公款姓公,一分一厘不能乱花”成为共识,让“权力为民,一丝一毫不能私用”深入人心。这场刀刃向内的变革,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敢于直面问题、勇于修正错误”的政治品格,印证了“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不但要有强大的真理力量,而且要有强大的人格力量”。 是民心向背的试金石。八项规定的灵魂,在于始终把人民满意作为最高标准。当“天价月饼”“奢华贺卡”退出市场,群众看到了抵制奢靡之风的实效;当“门好进、脸好看、事好办”成为常态,百姓感受到了服务态度的转变;当“微腐败”“蝇贪蚁腐”被严肃查处,基层体会到了正风肃纪的决心。党员干部从“会议室”走进“田间地头”,从“文件堆”来到“群众中间”,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回应民需。正如基层流传的顺口溜:“干部离特权远了,离群众近了;作风实了,民心暖了。”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让党的执政根基在作风建设中愈发牢固。 是实干兴邦的动力引擎。好作风催生战斗力,八项规定带来的作风之变,正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强大势能。在脱贫攻坚战场上,驻村干部扎根一线,用“绣花功夫”攻克最后堡垒;在乡村振兴前沿,党员干部带头实干,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在重大工程建设中,建设者们甩开形式主义包袱,创造一个又一个“中国速度”。如今,“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成为社会风尚,“求真务实、狠抓落实”成为工作常态,“清正廉洁、勤政为民”成为干部追求。八项规定已从“外在要求”内化为“行动自觉”,从“纪律约束”升华为“价值追求”,激励着广大党员干部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担当作为、奋勇争先。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八项规定不是终点,而是作风建设的新起点。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唯有始终以八项规定为镜,常照常新;以八项规定为尺,常量常严,方能让清风正气充盈每个角落,让实干担当成为时代主流,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不竭的作风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