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6日,《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系统阐释了新时代中国推进对外开放的战略方向与实践路径。文章以“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的历史辩证法为逻辑起点,深刻揭示了高水平对外开放与高质量发展、深层次改革、全球治理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全球化注入了中国智慧。 一、从“开放促改革”到“开放塑优势”的跨越 改革开放40余年来,中国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奇迹”与“社会长期稳定奇迹”,其密码正是“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从设立经济特区到加入世贸组织,从商品要素流动型开放到规则制度型开放,中国用开放倒逼体制机制变革,在融入世界经济的过程中实现了生产力跃升。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货物贸易总额突破43万亿元,连续7年稳居全球第一;实际使用外资超1.6万亿元,高技术产业占比达37.4%。这些成就印证了总书记的论断:“过去中国经济发展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在更加开放条件下进行。”当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深度交织。中国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既是应对外部不确定性的战略选择,更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必由之路。例如,海南自由贸易港实施“零关税”清单、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等制度创新,2024年货物进出口同比增长15.3%,服务贸易占对外贸易比重提升至22.1%,展现了制度型开放的强大动能。 二、构建“双循环”与制度型开放的双轮驱动 文章明确提出“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的战略定位,这要求我们既要夯实国内产业基础,又要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在浙江义乌,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市场通过“市场采购+跨境电商”模式,将国内供应链与海外仓网络深度对接,2024年出口额突破5000亿元,其中跨境电商占比超40%。这种“以内促外、以外强内”的实践,正是新发展格局的生动写照。制度型开放是高水平开放的核心标志。中国主动对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等高标准规则,在数据流动、知识产权、政府采购等领域开展压力测试。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推行“六特七机制”,允许外资企业参与新型基础设施投资,率先试点数据跨境流动分类分级管理。这些探索不仅优化了营商环境,更推动中国从“规则跟随者”向“规则制定者”转变。 三、推动经济全球化向普惠包容方向演进 面对单边主义与保护主义逆流,中国始终高举多边主义旗帜。文章强调“反对‘筑墙设垒’‘脱钩断链’”,这体现在三个维度:一是深化区域合作,中欧班列累计开行突破10万列,联通欧洲25国223个城市;二是拓展全球伙伴关系,与29个国家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2024年对共建国家进出口增长7.2%;三是参与全球治理,在数字经济、绿色发展等领域提出中国方案。例如,中国与东盟签署《数字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协定》,推动跨境数字支付、智能物流等标准互认,为区域经济注入新动能。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在开放中始终坚守安全底线。文章提出“越开放越要重视安全”,这要求我们建立风险预警机制,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在芯片、生物医药等关键领域,中国通过“揭榜挂帅”机制培育本土创新主体,同时吸引外资设立研发中心,形成“竞争+合作”的良性生态。 四、以开放凝聚人类命运共同体共识 从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到创设亚投行,从举办进博会到达成《中非合作2035年愿景》,中国始终将自身发展置于全球坐标系中。文章重申“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创新发展,更是对“文明冲突论”的有力回应。在刚果(金)科卢韦齐矿区,中国企业采用“矿山+社区”共建模式,将资源开发与教育、医疗等民生项目结合,使当地居民收入增长3倍,成为南南合作的典范。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中国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既是对历史经验的总结,更是对未来趋势的把握。正如文章所指出的:“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这扇门,通向的是更高质量的经济发展、更深层次的改革突破、更广泛的全球共赢。当开放的中国与世界同频共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未来必将更加光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