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新时代党治国理政新理念新实践的重要标志,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是解决我国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基础之策,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推进资源型地区高质量发展,加快资源型经济转型步伐,是维护国家资源能源安全的重要保障和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的重要环节。 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逐步枯竭,传统产业面临萎缩风险。例如,山东济宁的煤炭产业在地方财政收入中的占比从2000年的13%增至2007年的34%,显示出资源依赖的加剧。非资源性产业(如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仅占31.3%),导致经济脆弱性凸显。国际能源市场波动可能引发地方财政收入断崖式下跌。 资源开采导致环境退化。内蒙古乌海市过去因过度依赖煤炭和氯碱化工,导致白独贵湾地区沙化严重,成为“风口”。全球“双碳”目标及环境容量限制迫使转型。乌海市通过发展可降解塑料产业链(如BDO生产),减少传统高污染产业比重,推动循环经济模式,形成“煤—电—石灰石—电石—BDO—生物降解塑料”的完整产业链。 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定义的可持续发展要求经济活动兼顾当代与后代需求,资源型经济若不转型将难以满足全球绿色标准。全球趋势推动资源型地区向低碳、环保方向转型。例如,吕梁市发展氢能、储能、黑木耳等绿色产业,结合农文旅融合,推动乡村振兴与生态旅游。 经济发展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的过程,也是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增长动力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过程。经济结构从产业下游向上游的传导,经济发展新旧动能的切换,以及新动能尽快释放出强劲的发展动力,是充满希望的发展升级过程,也是艰巨复杂的实践阶段,负重爬坡甚至经历发展“阵痛”在所难免。 要全力推动制造业振兴升级,统筹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和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发展,对夯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是提升传统制造业整体实力、质量效益以及创新力、竞争力、抗风险能力的必由之路。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形成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转型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一环。要围绕产业布局优化、核心技术攻关、形成良好产业生态和完善体制机制等环节,形成技术、资金、用地、机制等要素保障,优化新兴产业发展环境,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和未来产业布局。 通过政策、实践与理论的协同推进,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有望实现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的双重目标,为全球资源型地区提供中国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