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阵地”。社区工作的成效,直接关系着群众的幸福感与获得感。在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背景下,社区党员干部更需以敢于担当的魄力、善于作为的智慧,在家长里短中解民忧、在矛盾纠纷中破难题,筑牢基层治理的坚实根基。 社区治理容不得丝毫懈怠,绝不能让不担当、不作为的现象有滋生蔓延的空间。面对居民诉求,不可以当“二传手”式干部,将问题层层转办后便撒手不管、无人跟进;推进小区改造、活动场所规划等民生工程时,不可以抱着“怕出事、不干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拖延推诿;落实工作时,不可以养成“等通知、看批示”的惰性,让居民急难愁盼的小事因“没有明确文件”而被搁置;开展工作更不可以热衷于搞“台账治理”,只做表面文章、报表漂亮却鲜少走近居民倾听民意。这些行为看似“稳当”,实则寒了群众的心,也拖慢了基层治理的脚步。社区虽小,却连着千家万户。社区干部的担当作为,体现在对群众“关键小事”的上心程度上。面对顶楼漏水的求助,是主动协调维修还是让居民“自己找物业”?遇到邻里噪音纠纷,是耐心调解还是简单“各打五十大板”?推进适老化改造,是精准对接老人需求还是按“标准模板”应付了事?答案背后,彰显的是党性作风,丈量的是责任担当。主动上门收集诉求、跨部门协调资源、创新服务的方式,总能以实干赢得群众的真心点赞。 社区干部敢担当、善作为,首先要筑牢思想根基。要通过常态化学习教育,让社区干部明悟“社区工作无小事”的职责定位,清除“多做多错、少做少错”的思想积弊。要明确“为民服务”的正确导向,把居民满意度作为衡量工作的核心标准,让“干与不干不一样、干好干坏大不一样”成为共识。 社区虽小,却能承载大民生;岗位平凡,更能彰显大担当。每一位社区党员干部都应牢记“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的初心,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在社区一线破解治理难题、办好民生实事,用担当作为的实际行动,书写让群众满意的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