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新修订的《农村基层干部廉洁履行职责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为新时代农村干部履职划定了更清晰的“标尺”。纵观中国古代乡村治理,新时代的《规定》既传承了“清正廉洁”的千年文化基因,更创新转化为制度化治理实践。作为新时代农村青年干部,我们既要要接续“修身齐家”的道德自觉,也要当好《规定》落地的“最后一百米”守护者,唯有在思想上筑牢防线,在行动上挺膺担当,在权力运用中永葆清醒,方能让清风正气成为乡村振兴的厚重底色。 坚定理想信念,在思想上站稳人民立场。新时代的农村工作,往往面临着人情往来与制度约束的博弈,若思想防线出现裂缝,再严密的制度都可能被撕开口子。思想是行动的“总开关”,新时代农村青年干部必须将理论学习作为终身课题,深学细悟党章党规与《规定》要求,从“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深刻内涵中校准价值坐标。依托“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载体,常态化开展党纪学习教育,通过观看警示教育片、剖析典型案例,算清“政治账”“民生账”,让“公生明、廉生威”的理念从耳畔走进心间,将廉洁自律转化为日用不觉的行为准则,真正把为民初心镌刻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 坚持求真务实,在实践中提升服务本领。乡村振兴的考卷从来不是用会议记录填满的,而是用沾着泥土味的脚印书写的。农村青年干部要主动走出办公室,把田间地头当作课堂,在项目推进、矛盾调解、政策落实中练就破解难题的“硬本领”和拒腐防变的“软实力”。针对乡村振兴中的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整治等重点工作,既要严守《规定》底线,杜绝“面子工程”“数字政绩”,又要发扬钉钉子精神,以“一竿子插到底”的韧劲推动工作落地。面对资金使用、工程招标等廉洁风险点,更要严格执行公开透明程序,在实干担当中践行清廉承诺,让群众切实感受到政策温度与干部作风力度。 坚守权力边界,在细微处把牢廉洁关口。“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农村基层权力虽“微”,却如同毛细血管般渗透在乡村振兴的肌理中,直接关系着群众切身利益。农村青年干部须对“小微权力”保持敬畏之心,让"红脸出汗"成为保护自己的政治体检,将《规定》明确的22个“不准”转化为履职红线,在集体“三资”管理、惠农补贴发放、低保评定等工作中,严格对照权责清单办事,杜绝“人情操作”“暗箱交易”。同时,主动接受群众监督,通过村务公开栏、线上监督平台等渠道,将权力运行全程“晾晒”;面对亲友请托、利益输送,敢于说“不”、善于划清界限,以“慎独慎微”的自觉筑牢拒腐防变防线。 站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历史节点,廉洁履职已成为新时代农村干部的必修课。乡村振兴既要让农民口袋鼓起来,更要让农村风气清起来。只有将《规定》要求转化为日常自觉,让清正廉洁成为浸润乡土的徐徐春风,才能绘就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的振兴画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