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十年间,全国35岁以下青年干部占比从17.3%提升至28.6%。在这股奔涌的青春浪潮中,如何答好时代的问卷?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理想、本领、担当”三重要求,为青年干部立起成长航标。 执“归零”之笔,绘“本领”长卷,让学历扎根能力沃土。就像大凉山里的“燃灯校长”张桂梅,年轻时放弃城市工作扎根山区,从零开始创办免费女子高中。她带着老师们挨家挨户劝学,在操场石板上给学生补课,20余年让2000多名女孩走出大山。青年干部当像张老师那样,摘下“名校光环”,在乡村振兴中向老乡学种地窍门,在社区调解中跟大妈学说话艺术,把书本知识变成解决实际问题的真本事。 持“破冰”之刃,开“创新”通途,使智慧破解无解方程。河北“白发书记”李忠凯,30多岁就熬白了头。他带着乡亲们在干热河谷种芒果,创新“合作社+电商”模式,白天在地头教剪枝,晚上直播带货。如今全县芒果产值超10亿元,曾经的贫困村变成了“网红果园”。新时代青年干部就要像他这样,敢接老旧小区改造的“烫手山芋”,会用微信群开“楼栋议事会”,让加装电梯、停车位这些难事,在大家商量中办成。 捧“赤子”之心,筑“鱼水”情深,用脚步丈量鱼水情深。广西百坭村第一书记黄文秀,研究生毕业后放弃大城市工作,把贫困户当亲人。她手绘“民情地图”,帮村民卖砂糖橘、修水泥路,连结婚喜酒都顾不上喝。那个暴雨夜,她赶回村里抗洪,年轻的生命永远留在了扶贫路上。青年干部当像文秀书记那样,少在办公室写材料,多去百姓家唠家常——张大娘的低保申请要催办,李叔家的滞销土豆帮忙卖,把群众的“烦心事”办成“暖心事”。青年干部应当少些会议室里的“官样文章”,多些田埂上的“泥土芬芳”;少些文件堆里的“纸上谈兵”,多些攻坚场的“好事实事”,在防汛救灾一线筑起“青春堤坝”,在乡村振兴战场竖起“攻坚旗”,在民生工程现场打造“样板间”。 从大凉山支教课堂的粉笔灰飘作春泥,到干热河谷芒果园的丰收笑颜染红晚霞;从百坭村砂糖橘架起的电商金桥,到老旧小区电梯里升起的幸福炊烟——无数青年干部正如破土的春笋,把总书记的嘱托化作脚底的泥土、肩头的担当。他们用张桂梅般的坚守点亮希望,以李忠凯式的创新破除困局,带着黄文秀那样的赤诚叩响民心。当深山女娃的读书声响彻大学礼堂,当果农手机里的收款提示音连成致富乐章,这便是新时代青年对“请党放心,强国有我”誓言的生动作答。这既是基层的答卷,更是时代的呼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