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jiangyq 于 2025-3-14 09:42 编辑
执“兴农之笔”擘画乡村振兴新图景
乡村振兴是“国之大者”,更是“民之盼者”。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要着力抓好“三农”工作,深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同时强调,要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关键阶段,乡村振兴既要守住粮食安全底线、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更需以改革创新激活内生动力,绘就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壮美画卷。 以“耕地红线”勾画沃野良田,构建稳产保供新格局。政府工作报告将“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能力”列为首要任务,体现了“大国粮仓”的战略定力。落实“藏粮于地”,需严守耕地红线与严格占补平衡并举,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现代化灌区改造、退化耕地治理统筹推进,让“粮田”真正变“良田”。践行“藏粮于技”,要以种业振兴行动为牵引,推动生物育种、智能农机等关键技术创新,实现“实验室成果”向“田间地头”的加速转化。“中央统筹下的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的机制创新,则是通过市场化手段调节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利益关系,既破解“粮财倒挂”困局,更让“中国饭碗”装得更满、端得更稳。 用“改革重彩”点染产业蓝图,培育强村富民新动能。深化农村改革是政府工作报告部署的攻坚重点。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整省试点,需同步完善经营权流转价格形成机制,让土地要素在规范有序中释放活力;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要探索资源发包、物业出租、资产参股等多元化路径,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在产业振兴维度,做好“土特产”文章需突破传统路径,通过“农业+”融合发展模式,将林下经济、休闲农业、农村电商等新业态培育成联农带农的“金链条”。正如报告所强调的“壮大乡村人才队伍”,唯有构建“新农人”培养体系,才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能。 借“文明工笔”皴擦乡风底蕴,提升农民生活新品质。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其深层意义在于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共生共荣。从人居环境整治到乡风文明培育,从公共服务延伸到治理体系创新,乡村建设的每个维度都关乎农民群众的获得感。通过“清单制”“积分制”破解陈规陋习,用文化礼堂、村史馆留住乡愁记忆,让自治、法治、德治的融合治理焕发新活力。当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当绿水青山间崛起特色民宿集群,当数字化治理平台联通千家万户,乡村不再是城市的“追随者”,而是呈现出独具魅力的现代文明新形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