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时指出,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支撑作用,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生动局面。当前全球科技竞争越发激烈,人才要素成为竞争比拼的核心要素,中国也面临着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历史性跨越。在此背景下更应该重视教育对创新生态系统的支撑作用,正如钱学森先生所言,“科技创新,人才为本”。构筑形成教育驱动人才发展的新格局,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出发。 一、打造孵化型教育体系 传统教育模式已无法满足人才培养要求,填鸭式教育亟需改革,转变成为孵化型教育体系。孵化型教育体系关键在于“解题式学习”,让学生在攻关真实技术难题中完成知识建构,在实践中牢固掌握知识、消化知识,而不像传统教育模式那样让学生“死记硬背”,结果学生“背后即忘”。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首创的“项目制培养”模式就是典型的孵化型教育模式,将学习单元分 解成一百多个教学实践模块,在一个个实践模块中完成教学与学习,大幅提升人才培养效率。 二、革新人才评价机制 人才培养标准不能“唯论文”而论,这种僵化的评价标准不利于人才发展,还可能遏制人才创造活力和积极性,应设置更丰富全面的评价标准,形成开放式、弹性化的人才评价机制。比如,地方政府向全球人才开放“揭榜”资格,有能力攻克难题的团队都可以来“揭榜”,没有地域限制或论文数量限制,唯才是用。这种人才机制不仅有助于人才流动,还提升了科技难题实际解决的效率。同时,科学家也不应该安于一隅,“固守”高校。在企业和高校间的双向任职有利于加快技术转化周期,缩短技术端到产品端的路径。 三、构建产教融合生态圈 产教融合是打通教育与产业、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关键桥梁,也是破解企业“招人难”和高校学生“就业难”的金钥匙。在人才培养方面,产教融合实现了教学平台和真实生产线的交融,比如“数字工厂”就是典型的产教融合场景——“教室即车间、作业即产品”。在“数字工厂”中学生不仅掌握了扎实的理论知识,更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还能接触到最前沿的产业动态,由此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高质量科技人才。 构筑形成教育驱动人才发展的新格局,上文从打造孵化型教育体系、革新人才评价机制、构建产教融合生态圈三方面着手分析,旨在使教育真正成为科技创新策源地,形成“江山代有才人出”的生动局面,在人才发展的生态建构中书写新时代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