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作为城市运行的 “底盘” 以及联系服务群众的 “最后一公里”,在社会治理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从解决老旧小区 “停车难”,到规范 “小修小补” 服务,再到办好长者食堂,桩桩件件都关乎居民的生活品质与幸福指数,都离不开社区工作者的辛勤付出与专业服务。 社区工作的复杂性决定了需要专业人才的深度参与,实现高质量发展,人才是坚实保障 。随着社会治理精细化水平不断提升,对社区工作者的需求与日俱增。因此,加强社区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夯实基层治理人才支撑刻不容缓。在社区治理层面,专业社工人才同样不可或缺。 在人才选拔与培养方面,要拓宽选拔渠道 。持续加大从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社工专业人才等群体中的招聘力度,畅通社区工作者与专职网格员队伍双向融合渠道。通过 “民主推荐﹢公开选拔” 的方式,吸纳有创新发展意识、干事创业能力和良好群众口碑的社区工作者进入村(社区)“两委” 班子。同时,要突出政治忠诚,建立多角度社区工作者政治表现写实制度和政治表现档案,明确政治要求,对政治上不合格者实行 “一票否决”。此外,还应从觉悟、定力、担当、境界、奉献五个方面明确社区工作者的政治 “标准像”,严把专业素质关 。在培养方式上,要提升培训质效,探索建立多元化的实训基地,健全核心师资库,构建科学的培训体系,开展精准化的理论培训、业务培训、管理培训等,切实增强社区工作者的职业素质、工作能力、专业技能 。比如,街道定期或不定期对社区工作者在党建、基层治理、志愿服务、社区业务工作、舆情应对、网格治理等方面进行系统培训,通过每周一例会,就社区工作人员在网格中遇到的困难以及解决方法开展集中交流讨论,互相学习借鉴,有效提升了社区工作者解决问题的能力 。 在制度建设方面,要对现行制度进行集中清理 。及时废止或修订逾期、不合时宜、内容冲突的制度及条款,盘活现有可执行的制度与规范,解决因机构改革带来的 “制度空转” 和 “制度空白” 现象 。此外,还应明确社区工作者的权责,优化工作事项清单,建立健全社区工作者岗位责任制,采用简洁实用的岗位绩效考核标准 。 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选拔、培养、激励、保障、制度等多方面协同发力 。打造一支政治坚定、素质优良、敬业奉献、结构合理、群众满意的社区工作者队伍,将党的工作融入万家灯火,将幸福生活送入千家万户,为构建和谐家园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