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党中央明确提出“为基层减负”,因为“基层是前线,也是火线”,是抓落实的“最后一公里”。五年来,取得了明显实质性进展,各基层权责明确、去虚务实、“牌子”瘦身,不仅基层干部“担子”减轻了,干事创业的激情也明显高涨,整个基层社会经济发展蓬勃有力。 为基层减负,有利于干部实干担当。古话说的“轻装上阵”,人只有身上的担子清了,行动起来才能快速有效。基层减负,要把握好“减增并重”之间的关系,抓住影响广大基层干部的形式主义问题,精准下刀,去虚务实。比如:减少不必要的文山会海、文件精简明了、去掉繁琐的接待礼仪,减轻政府运行规矩规则,精简财政开支;聚焦提升广大基层干部的担当作为的举措,统筹安排,落实到位。比如:增强干部专业素养、加强培训学习,关心关爱干部身心发展,增加对干部员工的真情实意。唯有做到“减”与“增”的有效平衡,才能在形式主义的减负中,有效增强干部的担当作为。 为基层减负,有利于营商环境优化。“栽得梧桐树,引得凤凰来”,经济产业的蓬勃发展,需要营商环境良好便捷,营商环境的优化提升,尤其需要简便高效的办事流程。“一窗通办”、“一网通办”、“三证合一”等等举措,有效减少了办事群众的奔波路程和办事流程,减少了基层干部的工作负担,增加了办事群众对政府工作的满意度,增加了一线干部走访调研精力时间。为基层减负,从源头治理形式主义,破除一切阻碍经济发展的桎梏,深入推进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减费用,提升政府行政效能治理,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 为基层减负,有利于基层社会治理高效。“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这句谚语曾经贴切的形容了基层干部的工作现状:工作压力大、权责不清、职责不明,不利于基层社会的治理。给基层减负降压,规范任务部署、简化工作步骤、优化考核办法,完善问责制度、借助数字科技,自上而下、由内到外,切实把基层干部从文山会海中解脱出来,减少不必须要的走访考核,激发基层干部的工作热情,让基层干部能放开束缚、腾出双手全身心的投入到基层治理工作中。 新时代新发展,为确保“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高歌猛进,必须为其“卸下负累”,破除前进阻碍,增加长效动能,提供周到服务,将“减负”和“增效”同时发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