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反腐败斗争的持续深入,新型腐败和隐性腐败也不断伪装演化、翻新升级,反腐败斗争形势仍然严峻复杂。十二届上海市纪委四次全会指出,要“紧盯新型腐败和隐性腐败,不断拓展反腐败斗争深度广度”,“着力破解新型腐败和隐性腐败发现、取证、定性难题”,为纵深推进肃纪反腐指明了方向。大力防治新型隐性腐败,要从资金监管、关系排查到利益网斩断,坚持多管齐下,坚决揭露和打击腐败行为。 紧盯资金流,击穿“防火墙”。新型隐形腐败惯于运用错综复杂的资金流转,搭建起看似合规合法的“防护壁垒”。腐败分子借助金融衍生工具、虚拟货币等隐蔽手段,对非法所得进行多轮伪装,致使资金来源与去向变得模糊难辨。他们频繁通过关联企业间的虚假交易,让资金在众多账户之间往复腾挪,最终达成非法资金的洗白目的。面对这一严峻形势,务必大力强化金融监管强度,提升资金流向追踪监测能力。构建跨部门的资金协同监管长效机制,让每一笔资金的流转轨迹都清晰可查,让腐败分子毫无藏身之所。金融机构应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对异常资金交易保持高度敏锐,一旦察觉异常,即刻向监管部门报告,彻底封堵腐败分子借资金流实施腐败行为的通道。 厘清关系线,戳破“障眼法”。新型隐形腐败往往凭借盘根错节的人际关系隐匿违法行径。部分公职人员与亲属、朋友以及特定关系人“联手”,借助亲属经商、朋友代持股权等手段,将手中权力悄然转化为非法利益。这类交易与行为从表面看,和腐败分子毫无瓜葛,实际上却是经过精心布局的“障眼之术”。要想拨开这层“障眼迷雾”,就必须深入排查公职人员的社会关系网络,着重聚焦其亲属和特定关系人的商业经营活动。进一步健全领导干部个人事项报告机制,严格要求其如实申报亲属的从业状况、投资项目等信息。此外,积极鼓励群众监督举报,充分释放社会监督的强大效能,让隐形腐败背后的关系脉络彻底暴露在阳光之下,无处遁形。 斩断利益网,揭开“隐身衣”。新型隐形腐败的背后,常隐匿着错综复杂的利益网络,企业、中介、下属单位以及关联单位彼此勾连、相互借势,构筑起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在项目审批、工程建设、政府采购等关键环节,腐败分子与相关单位沆瀣一气,借围标串标、高价采购、低进高出等不正当手段谋取私利。欲打破这张利益交织之网,必须强化制度建设,健全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机制。严格规范项目招投标流程,大力提升透明度,引入专业第三方评估机构,压缩人为干预的空间。对涉腐的利益相关方一查到底,绝不宽贷,对涉腐的公职人员依法依规严肃处理,让腐败分子承受高昂代价,以此彻底剥去新型隐形腐败的“隐形伪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