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形式主义顽疾,为基层治理注入源头活水 近日,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会议在京召开。会议指出,要将整治形式主义与正在开展的主题教育紧密结合,以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干部卸下不必要的负担。这一决策部署,体现了党中央对基层治理困境的深刻洞察,彰显了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坚定决心。 一、形式主义:基层治理的顽瘴痼疾 形式主义在基层的表现形式多样,既有文山会海、过度留痕的表面文章,也有层层加码、重复检查的官僚做派。一些地方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要求基层干部花费大量时间填写表格、整理台账,导致真正服务群众的时间被严重挤压。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基层治理效能。基层干部疲于应付各种形式主义要求,难以集中精力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一些惠民政策在落实过程中被形式主义扭曲,群众的获得感大打折扣。形式主义不仅消耗了基层干部的工作热情,也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 二、整治形式主义:一场深刻的自我革命 整治形式主义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从体制机制上破除滋生形式主义的土壤。要精简会议文件,改进督查检查方式,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建立长效机制是巩固整治成果的关键。要完善干部考核机制,把解决实际问题、群众满意度作为重要考核指标。同时,要畅通基层干部反映问题的渠道,建立形式主义问题发现和纠正机制。只有形成制度约束,才能防止形式主义反弹回潮。 三、为基层减负:激发治理活力的关键之举 为基层减负的成效正在显现。一些地方推行“最多报一次”系统,整合各类报表,减少重复填报。某县通过该系统派发任务至相关区直单位,仅用2天就收集齐相关数据,相比传统数据填报方式提速约10天。这些变化让基层干部有更多精力投入到服务群众中。基层治理创新活力正在释放。减负后的基层干部能够深入群众,倾听民声,创新工作方法。某社区干部利用节省下来的时间,建立了“民情日记”制度,及时记录和解决群众诉求,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这些变化充分证明,为基层减负是提升治理效能的有效途径。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持续用力、久久为功。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整治形式主义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结合起来,不断优化基层治理体系。唯有如此,才能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让基层治理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