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对流动党员的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这一意见从流动党员组织关系转接、日常教育管理、党组织建设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详细部署,为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导,必将促进流动党员管理质效的提升。作为一名党员,我深刻认识到流动党员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作用,也感受到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紧迫性与必要性。 一、流动党员的现实问题与管理的挑战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大批党员外出务工、经商,流动党员的数量和分布日益广泛,流动时间也逐渐延长。这种流动性使得党组织的管理难度加大,流动党员与党组织之间的联系较为薄弱,信息登记不全,甚至出现“失联”现象,给党员管理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和党组织建设一度成为基层党建工作中的“痛点”和“盲区”。 流动党员往往由于工作忙碌、生活压力等原因,往往“游离于党组织之外”,甚至出现忘记党员身份、放松党性修养的情况。这种“身份模糊、作用难发挥”的现象,亟需我们创新管理方式,破解这一难题。 二、创新管理方式:破解“身份难显现” 为了更好地加强流动党员的管理,首先必须破解“身份难显现”问题。一些在外流动党员由于长期与党组织失去联系,缺乏对党员身份的自觉认同,致使党员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党组织需要开展全面的调查摸底工作,确保流动党员的基本信息完整、准确,并进行分类登记,统一制作流动党员登记表,确保党员的工作单位、从事职业、通信地址和联系电话等信息能够准确掌握。 此外,党组织应结合党员的分布情况和从业特点,绘制流动党员分布图,确保党组织能够对流动党员做到心中有数。这不仅有助于党组织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有效管理,也能为开展流动党员的教育和服务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三、创新联络载体:破解“作用难发挥” 其次,要破解“作用难发挥”的问题,党组织应创新联络载体,利用手机、电话、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强与流动党员的联系与互动。通过线上平台,党组织可以定期对流动党员进行党的基础知识、法律法规、实用技术等方面的培训,提高流动党员的整体素质。 此外,党组织应定期了解流动党员的经营和生活情况,帮助他们解决在外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并引导他们为家乡做贡献。例如,流动党员可以为家乡提供招商信息、帮扶困难群众、带领富余人员外出就业等。通过这些方式,党组织不仅能够增强流动党员对党组织的归属感,还能让他们在外地感受到家乡的温暖和关爱。 四、创新组织设置:破解“活动难开展” 对于流动党员活动开展难的问题,党组织需要创新组织设置。在党员相对集中的地方,可以建立功能型党组织,配备专门的流动党员指导员,确保流动党员能够正常参加组织活动。对于党员较少的地区,可以成立流动党小组,并与流入地党组织保持联系,使流动党员能够在异地开展组织活动,增强党员意识,带头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对于一些流动党员较多的行业或区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成立驻外流动党支部,实现双重管理,使流动党员在流动过程中始终保持对党组织的高度认同和参与感。通过这种创新性的组织设置,党组织可以更好地协调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增强流动党员的党性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五、加强流动党员的责任意识 《意见》明确要求流动党员要强化三种意识:身份意识、组织意识和奉献意识。流动党员应始终牢记自己的党员身份,自觉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参与党组织的活动,履行党员义务,按时交纳党费,定期向党组织汇报思想和工作情况。 流动党员应主动向流出地党组织报告外出情况,确保信息畅通,并定期与党组织保持联系,参加线上学习和活动。同时,他们还应自觉向流入地党组织报到,积极融入当地的党组织生活,关心家乡和流入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六、流动党员的未来展望 流动党员作为党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自己所在的岗位上,还应在促进家乡的发展、推动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要实现“流动党员流而有为”的目标,党组织需要从实际出发,创新管理方法、服务内容和联络方式,确保流动党员在外依然能够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和温暖。 作为流动党员,我们应当始终牢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无论身处何地,都要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帮助家乡建设,为社会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我们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党性修养,始终保持对党忠诚、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流动党员流而有为”是党组织建设和党员教育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只有通过创新的管理方式和服务平台,才能更好地发挥流动党员的作用,推动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