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中国脱贫攻坚之为 诠释中国实践精神之力
在G20里约峰会第一阶段会议上,习近平主席向同世界分享中国脱贫攻坚经验时指出,弱鸟是可以先飞、高飞的。中国可以成功,其他发展中国家同样可以成功。多国人士表示,中国成功打赢脱贫攻坚战具有世界意义,不仅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借鉴经验,更有助于推动建设一个共同发展的公正世界。 走好“大鹏一日同飞起”的脱贫发展之路,方能不负中国人民。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脱贫攻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中国人民意志品质、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充分彰显,赓续传承了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2012年年末时,全国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为9899万人,国家级贫困县为832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为12.8万个。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努力奋斗,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贫困村全部出列,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可以说,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让一个人掉队,不让一个区域落下,不让一个民族滞后,这就是“不负人民”的中国实践。 共走“千淘万漉虽辛苦”的脱贫合作之路,弘扬艰苦奋斗精神。中国的脱贫攻坚,是党领导各族人民用多年来艰苦奋斗而实现的,这一伟大事业的成功,体现出的是中国式的崇高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精神气质。脱贫攻坚,意味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和民族的利益放在最高位置。众多投身于脱贫攻坚第一线的党员干部们不畏艰难险阻,不惜付出青春,甚至牺牲生命,已经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伟大精神,这种精神会镌刻在全国人民的记忆中,鼓舞着全世界发展中国家的人民共同创造美好的生活。而在未来,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前进,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伟大成就,将与中国式脱贫攻坚精神一样,在全世界范围内发扬光大。 走上“同舟共济扬帆起”的全国脱贫治理之路,探索振兴成果。对于中国来说,脱贫攻坚后,刚刚摆脱贫困的群体,还存在脱贫不稳定、边缘易致贫等情况,以及因病、因灾返贫的风险。放在世界范围来看,“中等收入陷阱”“修斯底德陷井”让部分国家的人民,再次跌入贫困的历史教训也历历在目。这表明摆脱贫困后,经济的更高质量发展,是长期而又复杂的重大工程,甚至可能比脱贫攻坚还要付出更艰巨和艰苦的努力。因此,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全新征程上,以慎终如始的态度,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实现有效衔接中继续弘扬脱贫攻坚精神,锚定目标、锐意进取,真抓实干、埋头苦干,才能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
作者:王蔚云 单位:友谊路街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