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需要党的带领,要以党强有力的核心为支撑,增强人民群众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升社会参与的能力。要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要将党的领导贯穿于社会治理社会化各个领域及整个过程,确保社会治理社会化始终保持正确政治方向。要强化社会组织内部的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党组织覆盖率,增强党对社会组织的领导力、协调力、监督力,引导社会组织在党的领导下制度化、规范化发展。 当前我国社会新兴领域、新就业群体规模持续扩大,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大量涌现。其中,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往往是代替政府与新兴领域就业群体打交道的第一人,要发挥他们在基层治理、服务群众中的主力军作用,通过组团走访赋能,增强联系流动党员的力度,不断强化党员的组织意识,同时,织密新就业群体的关爱网,将其紧紧围绕,精准施策,巧用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群众工作优势填补党的管理盲区的漏洞。 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叮嘱树牢正确政绩观:“要把浮躁心理、急躁心态都压下来,扎扎实实、踏踏实实地搞现代化建设。”“实干”是正确政绩观的核心词,实干就是从点滴小事做起,要聚焦惠民工程,要始终坚持把为民办实事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实施老旧小区改造、电梯加装等各类惠民工程,全力以赴解决群众身边的急难愁盼,切实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沉下心去实际做,真正将政绩书写在人民群众的笑脸上,落实在人民群众的心坎里。发挥党建联建“牵引力”,依托党建引领力量,聚焦民生福祉,不断深化党建联建,加强党建联建单位的互动与交流,引领赋能基层治理,为基层治理注入红色“动力源”,以党建联建“促服务”、“促发展”,搭建拓展为民“连心桥”,推动医疗、就业、养老、教育等各类民生资源向基层倾斜,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持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让基层治理的成果惠及到更多的群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