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内生动力,产业创新是科技创新的价值实现,两者互为牵引、互促共进。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必须注重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通过构建创新驱动的发展体系,提升整体经济的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基础是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而高素质的新型产业劳动者则是高质量科技供给的重要支撑。尤其是在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形势下,要实现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需要打造一支高素质新型产业劳动者队伍。这支队伍包括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型人才和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关键性技术的高质量供给。在过去出口导向型的全球价值链分工模式下,我国产业发展中涉及的很多关键性的技术,往往通过进口方式从西方发达国家引进,或者采取以市场换技术的方式获取。这在经济全球化中虽然是一种有效率的科技供给途径,但缺乏自主性与安全性,容易抑制本国的技术创新能力,在出现地缘政治冲突的情况下,可能会遭遇较大的被“断供”的风险。通用性技术的高质量供给。通用性技术具有规模性、普适性、动态演进性和创新互补性等特征,可以大规模、低成本地满足众多产业发展的需要。从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看,以“算力”为代表的智能化技术,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通用性的底层技术逻辑,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驱动力。 构建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打通堵点卡点问题,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实践中,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还存在着一系列堵点卡点问题,打通这些堵点卡点问题,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需要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多方共同努力与协同共进;需要在优化创新环境、完善支撑体系、培养创新人才、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等多方面着力,提升整体创新效能。 打造优化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体系。产学研融通创新在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方面具有重要优势,能够充分整合创新资源,统筹兼顾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目标。然而,目前我国的产学研创新体系多由高校科研院所或政府主导,企业主导的情况相对较少,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因此,需要高度重视发挥企业在创新中的市场优势,包括发挥科技“链主”型企业对精准把握产业共性需求、集成产业链各类创新要素协同攻关的优势,以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对实现前瞻性颠覆性前沿性技术突破、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优势等,打造和优化企业占据创新主导地位、高校科研院所和政府形成有效支撑的产学研融通创新体系,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扎实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