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减负要“加”“减”结合 自《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出台以来,整治基层“文山会海”、调表造册、考核评比等情况取得了一定实效,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部分地方反而出现了“越减越负”“越减越累”等现象,深入剖析、挖其根源不难发现,单靠减量、减责、减压作“减法”难以实现“真减负、减真负”,还需在现有基础上作“加法”,让基层干部在更加高效、顺畅的工作中增长幸福感和获得感。 减负既要“减量”,也要“加”能力。要摒弃浮于表面的形式主义,摒弃高高在上的官僚主义,坚持真抓实干、务求实效。推行基层减负,意在让基层干部如释重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高效的行动,为群众创造实实在在的福祉。然而现实中,有些单位推动减负仅在“下发文件数量”“召开会议次数”等表面功夫上做减法,虽有一定效果,但未触及问题根本,“减量不提质”的问题普遍存在。因此,在坚持“一场会”“一页纸”“一张表”工作原则,实行会议少而精,文件短而实,报表简而准的同时,还需要把目光聚焦在提升基层干部专业化水平、服务群众能力上来,充分利用基层减负赋予的契机,把减出来时间和空间更多地用于干部能力培训、作风监督上来,以此督促干部全身心地投入到提升业务水平、优化工作作风、严明纪律要求的实践中去,切实提升服务基层的能力和水平。 减负既要“减责”,也要“加”权力。在“上面千条线”的复杂局势下,基层干部如同“下面一根针”,承担着政策与民众之间沟通的重要角色,是解决群众问题的关键力量。然而,面对有限的资源、权力和空间,基层干部常常力有不及、举步维艰。为切实破解这一困局,不仅需要上级部门对基层的权责清单进行精准调整,根据基层的实际情况和需求,科学合理地分配任务,如同“裁剪衣服”一样,及时将专业性强、基层难以承接的高难度任务裁剪上收,让基层干部能够“轻装上阵”“步履轻盈”。同时,也需要健全完善“权力下移、力量下沉、保障下倾”的基层工作机制,赋予基层干部更多的自主权和决策权,让基层干部在面对复杂情况时能够更加游刃有余、灵活应对,为群众提供更加精准有效的管理服务保障。 减负既要“减压”,也要“加”动力。在基层工作中,千头万绪的事务和纷繁复杂的挑战使得每一个决策和行动都显得尤为重要,长期面对这样的工作压力,基层干部很容易产生“多干多错、少干少错、不干无过”的“躺平”思想,为有效破解这一难题,让基层干部“无忧无虑”投身工作,不仅需要深入贯彻落实“三个区分开来”的要求,科学区分因公失误与明知故犯、无意过失与违纪违法、敢闯敢试与胡作非为,为真心为公的基层干部提供容错空间,减轻其心理负担,保护好他们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同时,也需要健全考核激励机制,以实干实绩为导向,完善公正、科学的考核评价标准,对表现出色的干部给予充分肯定和奖励,对消极懈怠者采取相应惩罚,让基层干部在具有挑战和机遇的环境里,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和潜力,为基层工作的持续进步和突破贡献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