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减负要“见真章”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会议指出,基层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不能被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束缚手脚。抓工作、抓落实的重点在基层,要根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顽瘴痼疾,关键是要精准发力,将基层减负减在日常、减出实效。 提高思想认识高度。形式主义问题归根到底是思想的“里子”有了偏差,不愿担责、不愿突破、不愿创新的“思想包袱”压在肩上,如何能抬得起头、看得清方向、走得好路?要纠治形式主义,就必须从思想上“开刀”,正思想、正观念。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基层党员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既做“显功”,也重“潜绩”,真正做到听实话、察实情、收实效,在俯首为民中推动基层减负见实见效。 加大付诸行动力度。形式主义实质是主观主义、功利主义,根源是政绩观错位、责任心缺失。身处基层一线,原本就是千条线一根针,抓落实、求实效是第一位。要明白基层减负不等于减担当,而是应将“减”出的时间精力更好地服务群众。与其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写得好不如做得好,基层党员干部要强化责任担当,以“想干事”的工作态度、“会干事”的工作能力、“干成事”的工作目标,扎根基层脚踏实地,努力成为一专多能、一岗多通的“复合型”干部。要提高工作落实的精度和准度,走好群众路线,增强群众获得感、认同度。 提升制度建设效度。基层减负工作任重道远,不可能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要找准基层工作中的痛点堵点,构建切实可行的责任分工和负责机制,优化基层党员干部的所属事务范畴,将每一份责任落实到人。同时,也要建立起完善的基层减负长效监督机制,及时纠错,及时改正,破除那些不合理的苛刻程序和繁文缛节,让基层党员干部从形式主义中解放出来,卸下负担、放开手脚、轻装上阵,用更多精力抓落实、谋发展、惠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