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政绩观首先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意味着领导干部的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是为人民谋幸福,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切工作都要围绕人民的需求展开,以人民的满意度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 其次,正确的政绩观还体现在对国家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考量。这要求领导干部在制定政策和推动项目时,不能仅仅关注眼前的利益和短期的成果,而要具有战略眼光,为国家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摒弃形式主义和功利主义也是正确政绩观的重要内涵。形式主义只注重表面的形式和过程,而忽略了实际的效果和质量;功利主义则过于追求个人的政绩和私利,而忽视了公共利益和社会责任。只有摒弃这些不良倾向,才能真正树立起为人民服务、为国家和社会发展负责的正确政绩观。 强化责任担当,更需要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健全和完善工作机制,有效防范和纠治政绩观偏差。要用好制度机制这个治本之策,通过健全制度、完善机制,打出加强教育培训、完善考核评价、鲜明用人导向、严格监督问责这一套“组合拳”,综合施策、标本兼治,督促各级领导干部自觉对表对标,及时校准偏差,牢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这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名称上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增加了“文化”二字,充分凸显了“文化”在宣传思想工作中的重要性,也体现了宣传、思想、文化三位一体的整体性。文化思想涵盖网信、文艺、新闻、哲学社会科学、思政、文化传承发展等各个领域,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学理化体系化成果,在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健全有效防范机制对于保障工作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具有关键作用。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防范机制,可以提前预测和应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和问题,确保工作的顺利推进,避免因突发事件或潜在风险而导致工作中断或失败。 同时,健全的防范机制能够有效地预防潜在风险和问题的发生。在工作开展之前,通过对各种可能情况的分析和评估,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可以将风险和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从而保障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性。党性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说到底就是立场问题。作为党的执政骨干,领导干部应该心胸开阔、志存高远,始终心系党、心系人民、心系国家,自觉坚持党性原则。现实中,个别领导干部身上存在的政绩观不正问题,实质上都是党性不纯、权力观扭曲、责任心缺失的具体体现,背离了党的初心使命和根本宗旨。 发挥好政绩考核指挥棒作用。加强和改进干部政绩考核工作,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必然要求,是推动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树牢正确政绩观,真抓实干、干事创业的重要抓手。当前,干部政绩考核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没有把考核融入日常、抓在经常、真正落到实处,没有充分体现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考核的激励和约束作用不够充分等,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绩考核指挥棒作用的有效发挥。文化思想提出了新文化使命,即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耦合发展、相互确认。坚定文化自信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精神支撑,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最显著的精神标识。厚植文化底蕴 繁荣文化事业思想理论之光,必然照亮文化发展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