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明确强调了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健全有效防范和纠治政绩观偏差工作机制的重要性。这一决策为领导干部的工作指明了方向,也为中国式现代化事业的推进提供了有力保障。 干事创业,政绩观如同指南针,决定着领导干部的工作方向和价值取向。正确的政绩观能够引领领导干部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从而推动事业的顺利发展。反之,一旦政绩观出现偏差,就可能导致领导干部追求短期效益、搞形式主义,忽视人民的根本需求,给党和人民的事业造成严重危害。 那么,领导干部如何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呢?首先,要坚定理想信念,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心中有信仰,脚下才有力量。领导干部要时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心头,以人民的满意度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标准。例如,在推进城市建设时,不能只追求高楼大厦的数量和外观,而要关注居民的生活品质,如基础设施的完善、公共服务的提升等。 其次,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只有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在工作中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创造出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政绩。比如,在推动经济发展时,要深入了解市场规律和产业发展趋势,制定出符合实际的发展策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再者,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和价值观。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必须用来为人民谋福祉。领导干部要摒弃功利主义和个人主义,坚决抵制权钱交易、以权谋私等不正之风。 为了有效防范和纠治政绩观偏差,需要建立健全相关工作机制。一方面,要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不仅要看工作成果,更要注重工作过程和工作方法,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干部的政绩。另一方面,要加强监督问责,对那些政绩观出现偏差、造成不良后果的领导干部,要严肃追究责任。 同时,要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弘扬真抓实干、担当作为的工作作风。通过树立先进典型,激励广大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要严格党内政治生活,认真落实“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等制度,让批评和自我批评成为常态,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建立健全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制度,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总之,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是领导干部的必修课,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事业的关键所在。只有各级领导干部真正树立和践行正确的政绩观,我们才能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道路上稳步前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