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党中央高瞻远瞩地强调了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的重要性,并明确提出要健全有效防范和纠治政绩观偏差的工作机制。这一决策不仅是对新时代领导干部队伍建设的深刻洞察,也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正确的政绩观是领导干部干事创业的指南针,是确保各项改革措施落地见效、中国式现代化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领导干部应深刻认识到,政绩的评判标准最终在于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因此,必须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强化责任担当。领导干部要勇于担当、敢于负责,面对困难和挑战不退缩、不回避。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事业观、政绩观,把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作为根本政治担当。 三、加强思想教育。通过定期举办培训班、研讨会等形式,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党性教育。引导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政绩观,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四、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将人民群众满意度、经济发展质量、生态环境保护等指标纳入考核范围。避免单一追求经济增长速度或表面政绩的考核方式,确保考核结果客观公正、全面准确。 五、强化监督问责。建立健全监督问责机制,对政绩观出现偏差的领导干部进行及时提醒、批评教育和组织处理。对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依法依规严肃追究责任。同时,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对领导干部的政绩进行监督和评价。 六、营造良好氛围。通过宣传报道、典型示范等方式,积极营造崇尚实干、注重实效的良好氛围。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念和价值导向,共同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是领导干部的必修课和终身课题。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追求高质量发展、注重可持续发展、强化责任担当,才能确保我们的政绩经得起历史、实践和人民的检验。同时,通过加强思想教育、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强化监督问责和营造良好氛围等措施,我们可以有效防范和纠治政绩观偏差,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事业不断取得新的更大成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