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绩观,作为党员干部对工作成绩和事业发展的根本看法和价值取向,深刻影响着其行为选择与工作态度。领导干部作为国家治理体系中的核心支柱,其政绩观的正确性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的蓬勃发展,以及人民群众福祉的持续提升。面对当下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广大党员干部应以求真务实的作风,将实干精神作为个人底色,确保所创造的业绩能够经受住时间的考验,赢得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可与历史的公正评判。 一、“筑”牢夯实正确政绩观的根基 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首先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总书记强调:“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这意味着领导干部在工作中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以实际行动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2.深入基层贴近群众。党员干部要不断了解并回应人民群众的真实需求与期盼,将解决民生问题、提升群众满意度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要勇于担当、敢于创新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不断探索符合时代要求的发展路径与治理模式,以实际行动诠释“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 3.树立“功成不必在我”和“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功成不必在我”体现了党员干部的胸怀格局和无私奉献精神,要求在工作中不计较个人得失,以长远眼光看待事业发展。“功成必定有我”则要求大家要勇于担当、敢于作为,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推动工作落地见效。 二、“建”立落实正确政绩观的机制 1.完善考核机制。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政绩考核机制,突出实绩导向,注重考察领导干部在解决实际问题、推动高质量发展、服务人民群众等方面的实际成效。避免简单以GDP增长率等经济指标论英雄,防止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现象的发生。 2.推动干部选用制度。改革坚持党管干部原则,落实新时代好干部标准,大力选拔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为民造福的优秀干部坚持人民至上通过选人用人制度改革,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激励广大干部积极投身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来。 三、“强”化展现正确政绩观的担当 1.强化监督问责。建立健全监督问责机制,对政绩观扭曲、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等行为进行严肃查处和问责。通过强有力的监督问责,形成有效震慑,促使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2.注重实践锻炼。加强领导干部的实践锻炼和基层经验积累,鼓励他们在实践中锤炼品格、提升能力。通过实践锻炼,使领导干部更加深入地了解人民群众的需求和期望,更加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有效防范和纠治政绩观偏差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高度重视和共同努力,通过加强党性教育、完善考核机制、强化监督问责推动干部选用制度改革和注重实践锻炼等措施,不断推动领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