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于7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顺利举行,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会议提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面对时代之问、人民之问,要摆正立场、找对方法、真干实干,回答好“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实现怎样的发展”时代课题,细细擘画好书写好人民安居乐业的民生答卷。
立场正确,为民生。“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的声音反映着时代的需求和发展的方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要求广大党员、干部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常坐百姓的“热板凳”、常听百姓的“心里话”、常走百姓的“泥巴路”,了解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焦裕禄同志在兰考的岁月里,带领调查队追洪水、查风口、探流沙,用脚步丈量土地、用真心倾听民声,为治理兰考“三害”探寻良方。广大党员干部应以焦裕禄为榜样,将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广泛倾听人民的呼声和诉求,在乡村振兴、城市建设、民生政策制定等工作中,充分考虑人民意愿,让决策更加符合人民的切身利益。 方法正确,保民生。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等,每一项都是人民群众的“心坎事”。在教育领域,要推进教育公平、共享优质教育,为民族复兴筑牢坚实的人才基础;针对“看病难、看病贵”,要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完善医疗保障制度,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加力巩固就业向好态势,要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此外,要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坚持“人民至上”,就是要紧紧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不断在改革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实干落实,聚民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党和人民的事业都是一点一滴干出来的。高质量发展,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头连着经济社会的目标,一头连着千家万户的幸福。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要紧紧扭住高质量发展这个关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在不断补短板、解难题、兜底线中,办好人民群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的民生实事,不断擦亮高质量发展的民生底色,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全面深化改革,最终目的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于细节处彰显为民初心,于无声处显露为民情怀。摆正人民立场,找对群众工作方法,激发改革热忱,回答好时代之问、人民之问,定能交出让历史和人民满意的民生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