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6月24日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建设科技强国,是全党全国的共同责任。当前,世界各国在科技领域的竞争愈发激烈,科技创新的速度和质量成为决定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从人工智能到生物技术,从量子计算到新能源开发,每一个前沿领域的突破都可能改变全球经济和政治格局。唯有加强组织领导,统筹规划科技资源,集中力量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才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掌握发展的主动权。 瞄准主攻方向,加强协同推进。科技工作涉及众多领域和部门,资源分散、重复投入等问题时有发生。科研部门应当以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从个体化的单兵作战向团队协同作战的运行模式转变,促进交叉融合,打破技术壁垒,瞄准主攻方向,注重科技赋能的效果,强化与国家实验室、新型科研机构、科技领军企业的协同创新与合作攻关,打破部门壁垒,结合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技术的发展应用探索建立交叉平台,实现科技资源的高效配置,提高创新成果的产出效率和质量。 面向产业需求,推动成果转化。科技创新是推进产业发展的关键一步,是各个环节的重要支撑。各级党委要根据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有效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从产业需求中凝练目标任务开展重点项目,在重点领域取得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真正做到技术创新要真解决问题,成果转化要真有效果,让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最大增量”。加快建立全面的评价体系,完善延时评价标准,使结果更加准确、客观、全面,还应注重科技成果的外部评估和监督,让“金点子”真正落地成为“金果子”。 夯实学科建设,强化人才引培。创新之道,惟在得人。各级党委要坚持把科技人才培养放在突出位置,建立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注重发展人才力量的主要培养基地,加大高层次人才和优秀青年人才的引培力度,培育高水平的学术梯队和学术学科领头雁,形成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队伍。高校当以自身学科优势为主要抓手和任务目标,着力培养可以直接服务专业领域的科学技术人才。要增强人才培养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辐射力和贡献率,加快推进理论基础够用、区域建设能用、行业发展适用、生产一线好用的“四用”人才培养战略,让科技赛道上竞相出彩,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