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文章指出,“新质生产力的显著特点是创新,既包括技术和业态模式层面的创新,也包括管理和制度层面的创新。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人才作为创新的根基,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必然需要人才引领与支撑。 树立正确理想信念,保持自身创新“内驱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时代树立正确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十分紧要,不仅要树立,而且要在心中扎根,一辈子都能坚持为之奋斗。”新中国成立之初,钱学森、师昌绪、邓稼先、郭永怀等一批批科学家一心为了祖国的建设和发展,舍弃海外的优厚条件,不畏艰难困苦,毅然踏上归途。即使在当时极端恶劣的自然条件和极度简陋的设备条件下,也一次次实现了科研攻关,创造了无愧于祖国、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光辉业绩。怀赤诚之心,以科技报国,贯穿其中的是赓续百年的深厚家国情怀和坚定理想信念,这将是一个国家在科技创新发展道路上,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 加强校企联合培养,打造突破重围“硬实力”。2024中国千校万企协同创新推进会上,21所重点高校发布重大科技创新成果1500余项,5个区域政府和产业园区发布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创新和企业技术协同研发需求1100余项,成功实现技术供需对接800余项。“千校万企”行动计划实施以来,通过有组织的校企合作,一定程度上解决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与生产实践脱节的问题,实现教育、科技、人才有效贯通融合发展模式,打造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匹配的人才队伍。依托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和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联合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等为创新载体,瞄准“真问题”、推进“做中学”、打造“硬科技”,科研人才不断突破一系列“卡脖子”领域的关键技术,让越来越多领域的“中国制造”实现从依赖进口到“逆向出海”。 深化人才发展机制,载好引凤来栖“梧桐树”。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在全球创新指数中的排名稳步提升,从2012年的第34位升至2023年的第12位,超过了日本、以色列、加拿大等发达经济体,但面临着科研人才流失的严峻问题。体制机制是影响人才集聚和作用发挥的重要因素,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是构筑人才制度优势、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之举。不仅要通过保障措施,提高科研人才的职业满意度和归属感,更要解决好“四唯”问题,建立公平、公正、有利于科研人才发展的评价体系,让中华大地成为各类人才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热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