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在我国的大力整治下,农村的居住环境也得到了全方位的提升,在农村改厕,垃圾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再加上我国要求各地学习“千万工程”的经验和做法之后,农村的环境整治也更深入,使得农村的面貌彻底发生了变化,村民的居住水平也大幅得到提升。 农村环境得到改善本是一件好事,能跳舞的小广场、配有路灯的硬化道路、不再露天的厕所……都给村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乡村治理问题也凸显了部分误区。一是农民群众未认识到自身的主体地位。不少群众都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最后导致基层干部“累死累活”、农民“袖手旁观”。二是搞运动式治理。有的村热衷于“涂脂抹粉”的形象工程,认为搞乡村治理就是挂牌子、拉横幅、贴标语,或是办一场热热闹闹的歌舞活动,但对村庄的陈规陋习视而不见,乡村铺张浪费、互相攀比、大操大办等现象难以禁绝。三是未从源头上对群众的合理诉求进行反映和帮助解决。部分地方认为,乡村有效治理就是没有群众上访、没有群众聚众闹事、没有违法犯罪,对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娱乐生活等并不在意。存在重末端处置,轻源头防控。信奉“摆平就是水平、无事就是本事、搞定就是稳定”。 整治农村人居环境,需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在整治过程中应该看到农村自身的独特性,尊重乡村一直以来延续的生活方式,在维护农村干净整洁的同时保留村民既有的生活习惯。同时也应该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地方采取差异化推进,不能要求所有村庄同一时间达到相同标准。 整治农村人居环境,需要充分发动群众力量。农村是村民日常生产生活的地方,没有人比村民更热爱自己生活的这片土地。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过程中,要从为农民好的角度出发,充分了解农民的需求,尤其是把握好开支与收益的度,巧妙引导。只要广大农民能发自内心地拥护和参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就会大见成效。 基于实际情况对农村进行合理的环境整治,让乡村在“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中实现多方共赢,才能真正守护好我们的田园生活和精神家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