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民生保障中问题,友谊路街道以社区居民服务需求为导向,推动社区居民十五分钟生活圈建设,打造社区便民助餐点品牌,并以此为抓手同步构建布局合理、覆盖广泛、功能完善的党群服务中心体系,打造城市基层治理精细化的“友谊样本”。 完善服务机制,构建社区食堂服务“主心骨”。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充分发挥总牵头、总协调、总落实作用,整合各方资源,提升社区服务能效,引领社区食堂有效开展。在选址方面,根据街道布局,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确定试点小区,同时与受托单位对点位小区和周边小区走访,调研老年人需求,先后建成运营9家社区助餐点,涵盖辖区范围内东、中、西三个区块,基本形成了布局合理、网格完备、覆盖广泛的社区为老助餐服务体系。在制度方面,运营单位作为助餐供应、运营的主体,完善食品安全制度和点位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制定了如《工作场所卫生管理制度》《人员卫生和培训管理制度》《食品采购查验和台账记录管理制度》《顾客投诉处理制度》等管理制度。 联通服务路径,架起社区食堂服务“连心桥”。规范管理,统一标准。采用“街道建设、委托专业运营”模式,由第三方机构上海佳琳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负责日常运营。通过管理标准“统一标识”“统一培训”“统一评价”等“三统一”,实现从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的转变。定期例会,合力推进。在社区助餐工作试运行初期,社区服务办每周牵头召集联席会议工作例会。由各点位居委代表反馈助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隐患,督促运营单位及时整改;同时,街道市场所对助餐工作进行指导,保障助餐工作流程合规、群众满意。督促巡察,整改落地。街道落实专人每周对点位进行巡查,将巡查问题第一时间反馈给受托单位,让餐饮公司及时整改;街道市场所定期对点位进行督查,发现问题向社区服务办反应,由社区服务办向受托单位反馈并做好后期问题整改跟踪。 校准服务导向,做好社区食堂服务“知心人”。不断提升服务感知度。立足标准体系建设,不断优化社区助餐点、社区食堂空间环境建设,针对部分小区助餐空间不足,无法设立点位问题,街道指导受托单位利用废弃核酸检测亭进行改装,制作成符合要求的助餐亭,再和居委对接合理设置点位,形成街道特色的助餐点。不断提升食品安全放心度。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要求,社区食堂确保每天提供不少于11种膳食搭配,每周不少于25种食材,实行菜品定量制,对食材的数量、种类进行规定,避免高钠、高胆固醇食物,确保膳食搭配营养均衡。不断提升营养科学度。设置食物的营养数据,依据菜品的净料配比和烹饪方式分析菜品营养,结合每餐菜品摄入量,生成营养标签,从而实现营养精细化管理,食堂可根据各类营养标签,调整餐配,优化老人的营养搭配。 要进一步提升社区食堂品牌质量,打通上下游,从原材料供应、食品加工等方面着手,提升社区食堂供餐能力与食品安全管控力度,提供更加物美价廉的餐品,让老百姓得实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