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四下基层”提出35周年。“四下基层”的优良传统成为深入开展第二批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重要抓手。通过深入基层,实地调研,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更好地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这种有机结合为教育的实效提供了坚实基础,使理论不再是抽象的指导方针,而是贴近实际的务实之策。 突破传统宣讲,提高教育普及性。展开对“四下基层”的丰富多样的宣传措施,如组建党委宣讲团、推动“微党课”等。这种创新方式突破了传统宣讲的单一模式,更好地满足了不同层次、不同群体对于理论学习的需求。特别是通过“微宣讲”等数字化手段,使得理论知识能够更广泛、更灵活地传播,提高了教育的普及性和接受度。 实地调研问题,推动推经济发展。在“四下基层”推动下,各地深入开展实地调研,解决基层存在的实际问题,推动了经济发展。这种务实的做法不仅有助于增进政府与企业的合作,也在解决社会问题的同时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地调研为制定更加切实可行的政策提供了有力支撑,通过深入基层解决问题,助推了社会的整体进步。 贴近人民百姓,提升群众满意度。“四下基层”主题教育效果应该以群众满意度为最终目标。应当引入“信访接待下基层”及“接诉即办”等机制,各地领导干部积极参与,亲自解决百姓关切的问题。这种以群众满意度为导向的方法,使主题教育真正贴近人民、回应人民需求,不仅令群众感受到党的关怀,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党的形象和威信。 推动第二批主题教育的做法在将“四下基层”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创新宣讲方式、深入基层调研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群众满意度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在推动中要保持务实、科学、可持续的方法,确保教育的深入和实效,为培养更加符合时代要求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提供坚实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