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下基层”工作制度是一种深入基层、了解基层、服务基层的工作方式,对于提高党员干部的群众观念和服务意识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描述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到福建宁德赴任,深入基层的经历的学习,我总结以下: 一.“下基层”,就是要眼睛向下,脚步向下,身子扑下,上好调查研究“服务课”。要想让群众舒心生活、安心生产,必须善于换位思考,站在群众立场上想问题。要把问题弄清楚,必须到实地查看清楚才行。把情况摸清、问题找准、对策提实,确保拿出来的政策举措成为攻坚克难的有效方法路径。广泛听取、虚心接受、认真研讨、及时总结,对形成的调研成果,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建立机制、形成长效,真正把调研成果转化为解决问题、改进工作、推动发展的实际成效。 二.说俗话听“唠叨”。所谓俗话,指的就是群众语言。群众说的话听不懂,自己说的话群众也听不懂,会出现一种“失语”的现象,群众工作开展起来无比困难。群众语言:群众语言是群众内心真实想法的表达,通过使用群众语言,能够更加准确地了解群众的需求和关切,反映群众的心声,为制定更加符合群众利益的决策提供依据。俗话密切联系群众、了解群众需求、提高工作效率和增强宣传效果的重要工具,对于做好群众工作具有重要意义。让自己说出的话变得大众化、口语化、方言化,只有这样才能打开与群众沟通的心门、搭建起沟通的桥梁。 三.实干为要,实干为要的重要性体现在实现目标传承精神等两个个方面。实干是践行初心使命的根本途径,过程中我们虽然会遇到许多挑战和困难,但只有通过实际行动,才能获得最大的成就感,体现自己的自我价值,才能真正解决人民群众的问题,满足他们的需求,让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我们党始终强调实干精神,这种精神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实干精神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财富,也是是弘扬优良作风的有效手段。只有通过实干,才能树立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氛围。只有坚持实干精神,才能不断取得新的成就,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必须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发展成果不断转化为生活品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了解基层情况,更加关注群众的利益和需求。通过下基层,能够与群众面对面交流,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从而更加准确地把握群众的需求和关切,为群众提供更好的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