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指出要全面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新路。要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城市建设和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全过程人民民主融入城市治理现代化,构建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体,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一、坚持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 人民群众在国家治理或城市管理中即是覆盖面最大的一个整体,也是辐射面最小的一个个体。在城市建设发展的过程中要不断践行我们党“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的重要理念,发挥好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用好调查研究这项“传家宝”,通过各级党组织主动积极的联系人民、贴近人民、倾听人民。主动访人民实情、真诚听人民实话、积极解人民实忧。牢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千年之前的荀子就已经说出了脱离群众的严重危害,杜绝闭门造车脱离群众。不断以发展的眼光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民为本立足多样化、多元化、多方位的城市建设,打造人民满意、人民认同、人民宜居宜业的人民城市。 二、坚持发动人民,依靠人民。 淮海战役胜利后陈毅元帅曾说过:“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这句话充分体现了人民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党不仅在战争革命时期依靠人民,在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化大都市中的过程中,人民更是发挥主力作用的生力军。在城市建设中要调动人民全过程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尊重人民对城市建设发展决策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鼓励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城市建设和管理。通过根植城市文化,增强城市认同,牢固树立人民是城市的主人翁意识。不仅本地人口是主人,外来务工人员来作贡献,同样是的主人。确保外来人口进得来、留得下、住得安、能成业。各级政府要提供好制度保障、硬件保障、服务保障,尽力破解所有人民可能的后顾之忧。 三、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 城市建设发展的起点是人民,终点也同样是人民。城市最根本的功能始终是承载人民,城市建设发展最根本的目标始终是增进人民福祉。要着力破解教育、医疗、交通、公共服务等与人民息息相关领域公职人员的特权思想和特权行为,尤其是领导干部。不仅要将建设成果归功于人民,更是应将建设成果共享于人民。用城市建设发展最好的成果、最好的资源、最好的保障惠及全体人民,不仅使人民在共建、共治中体会成就感、获得感,更要是让人民在共享、共用中获得幸福感、满足感,从而进一步激励全社会共同努力共同参与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着力探索全社会的最大公约数,打造人民全过程参与、符合全年龄段诉求的城市建设发展道路。 上海过去的发展是全体上海人民共同参与、共同建设的结果。诚然上海的城市建设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距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上海建设“五个中心”和党中央赋予上海的使命仍有一定的距离。我们必须牢牢把握“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核心内涵,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积极搭建城市建设发展人人可为的平台,打造完善倾听民意的通道,树立完善的法治保障体系,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打造共建、共治、共享、共用的城市共同体。始终坚守为人民谋福利的初心使命,激励出蕴藏于广大人民的无穷智慧和无限力量,在上海建设“五个中心”和城市发展的征程中披荆斩棘、领航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