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上海——苏州的地铁11号线正式通车,很多人问来往的时长和高铁相比并不占绝对优势,但关于这个新闻一位记者的报道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她坐在并不拥挤但井然有序的车厢里说:如果有人问我现在的感受是什么,两个字日常,“日常”这个词本身是如此的平凡,但我当下听到的感受就是震撼。 一体化最终的实现,既要实现产业制度的系统协同,又要加强生态的共保联治,而更加重要的是人员和社会各种要素的充分交流融合,而地铁上海——苏州定点发车,循环往复,这种稳定的预期就是稳稳的幸福感,当镜头由近拉远,洋山港来来往往的大型货轮的航迹越来越清晰地描绘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枢纽的样貌。 一、拓展高水平制度性开放 从融入国际经贸体系到参与制定国际规则,这是巨大的进步,长三角地区是我国面向国际的重要窗口,上海更肩负着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重任,而真正能够让我们充分畅通国内国际大市场循环,更多制度型开放是关键一步,从上海自贸区清单制等制度实践以来,成果丰硕,我们对于开放的细节掌握更加自信,对于中间金融、安全风险的评估更加稳健,为“一带一路”的共商共建和更多的“中国创新”走出去奠定基础。 二、完善一体协同创新 人员的互通和要素的流动需要从基础设施、行政审批事项、空间规划等各个方面做好衔接工作,这就要求增强一体化意识,做好针对跨区域互通互联中存在困难的调研工作,及时组织三省一市做好协调会商工作,进一步拓展长三角地区的协同内容广度,推展中给予多地的就业群体创业机会,让长三角地区的创新源泉充分涌流,不论是在科研创新还是新业态的挖掘都有新的突破。 三、营造全球竞争力的创新生态 创新需要人才,也需要吸引人才的创新生态,开放的市场环境,标准的知识产权法律保障,优惠的人才生活条件,长三角地区本身就有先发优势,是国内重要的人才流入区域,更需要继续保持并且探索更多真正帮助人才的政策,让我们的中国式现代化城市更加宜居宜业,让创新活力充分涌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