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高广大工人劳动者队伍素质,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总工会积极推动农民工“求学圆梦行动”。2016年3月,全国总工会与教育部联合印发《农民工学历与能力提升行动计划——“求学圆梦行动”实施方案》,对在全国开展农民工“求学圆梦行动”作出了具体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12月3日,人民日报) “一技在手,吃穿不愁。”这是中国人对生存最基本的认识。当下,已进入工业4.0时代,要如期实现中国制造2025计划,必须拥有强大的“蓝领”队伍。而当下,进城务工人员占据了最大的工人比例,新生代农民工却凸显出了“技能荒”,如何让新生代农民工掌握更多更好的谋生技能,使其成为合格的产业工人,是各级党委政府不得不解决的问题。只有让农村人才有更多提升机会,才能培养出更多的“技能工”。 其一,企业应针对性进行技能培训。面对技能培训,企业不能只看到收益,舍不得投入。有的企业认为在培训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了成本,万一员工跳槽了怎么办。殊不知,正是这样的短视行为,导致对农民工的技术投入不足,从而使企业人才乏力,出现“技能荒”的窘况。各个企业不仅有企业发展责任,更应肩负社会责任,将员工的技能培训和提升作为企业的分内之事来做,从而针对农民工的特点,常态化开展技能培训工作,让农民工在技术路上可以越走越宽,为企业源源不断地提供人才。 第二,政府部门应加大技术补贴力度。对于各大用工城市来讲,应该分担企业在农民工技术培训方面的投入成本,对新生代农民工技能培训进行补助,增强企业开展技术培训积极性。同时,根据新生代农民工不同职业需求,设立各类社会化培训学校,分别提供相应的培训教育,让农民工可以自由选择,自由提升。还可以敞开职业技术学校的大门,让其与企业之间的通道常开,使农民工可以到职业技术学校进行学习,让有学习意愿和学习能力的农民工能够享受城市教育,在不断学习中成长提高。 其三,输出地应结合特色开展职业培训。对于农民工的输出地来讲,应该在提升劳务水平和能力上下功夫,结合外出务工人员的谋生特点,针对性开展特色培训。诸如有的乡镇结合特点,对农民开展电工技能培训,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电工技术人才,成为了外出务工人员谋生的重要手段,受到国内电力用工市场的欢迎,成为了当地发展的财富来源。各个劳务输出地,完全可以发展特色劳务,针对性地进行人才培训,让外出务工人员更有竞争力。 让农村人才有更多提升机会,搭建起让广大农民工实现梦想的舞台。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而言,培训是一项福利,也是成为“工匠”的重要手段;对于企业来讲,培训是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对于国家而言,对农民工加强技能培训,有利于“中国质造”尽快实现。(田小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