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文章《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回答了推动乡村振兴的一系列重大实践和理论问题,形成了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中国方案,深刻阐释了为什么要推进乡村振兴、如何推进乡村振兴等重大命题,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举旗定向、领航掌舵。 实施乡村振兴的时代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如何实现“三农”的全面发展,如何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补齐“三农”短板,促进亿万农民同全国人民一道迈进全面小康社会和迈向全面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历史性地解决城乡发展不均衡的结构性问题,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奠定基础。 新的发展战略。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是历史性的新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有很多难题需要攻克,必须一步一步扎实推进。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了乡村振兴的3个时间节点和具体的目标任务,即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中央有步骤分阶段实施乡村全面振兴的战略部署,明确了乡村全面振兴阶段性演进的内涵和目标指向。 新的战略目标。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目标是乡村全面振兴,实现以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不是轻轻松松就可以完成的,而是一个艰巨的历史性课题,因为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三农”问题会在较长时期内延续。实现全面乡村振兴,实际上是对“三农”问题的破解,其中的难度和复杂性不言而喻,这既要有历史担当,也要有不畏艰难的巨大勇气、足够的历史耐心、解决难题的科学精神和智慧。 新的发展道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这一“三农”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从国情和新时代的要求出发。这既是一个重大实践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理论问题。新时代的乡村振兴要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共同富裕之路、质量兴农之路、乡村绿色发展之路、乡村文化兴盛之路、乡村善治之路、中国特色减贫之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进行探索。在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已经完成的形势下,在新冠肺炎疫情加剧世界动荡变革的特殊时刻,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党高度重视的一个关系大局的重大问题。 以乡村振兴破解“三农”问题 随着“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国对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三农”发展困局进行攻坚,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开启了以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三农”改革发展取得历史性跨越发展。 农业向有奔头的产业转型。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上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大力促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大力促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地推进多种形式的农业组织化和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通过实施服务小农户、提高小农户、富裕小农户的措施把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特别是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开了农业发展新空间。探索形成了促进农业高质高效,进而促进农业向有奔头的产业转型的实现路径。 农民向有吸引力的职业转型。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重要内容。破解农民单一由从事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导致乡村人才匮乏问题,解决好谁来种地的问题,是乡村振兴必须破解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在回答这些命题上采取了有效措施。在促进农民增收上,把富裕农民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量度,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取得了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高于城镇居民的成效。在改善劳作和产业创新上,促进农业机械化、设施化、智能化,促进农村新产业和新业态发展,既减轻劳作又拓宽了增值路径。在经营主体上,大力培育现代农民,促进农民合作社和现代家庭农场发展,以实现规模效益。除一些长期在外打拼的农民回乡创业创新外,还有多种人才到乡村创业创新,这些都标志着农民向着有吸引力的职业转型有了良好开端。 乡村振兴为民族复兴作出新贡献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在拥有14亿多人口的中国,“三农”向好,全局主动。中国“三农”改革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和发生历史性变革,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速形成,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迈出坚实步伐,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推进,全国粮食产量自2015年起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稳住了农业基本盘、守好了“三农”基础,在整个国家应变局、开新局上发挥了“压舱石”的作用。 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作贡献。随着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加快推进,农业除传统的产品功能、就业功能、市场功能等持续提升外,生态涵养、休闲体验、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和生态、文化等多元价值日益凸显。中国拓展提升农业多种功能,促进乡村多元价值提升,不仅提升了亿万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品质,还满足了城市居民到乡村休闲、体验和旅游的需求,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提升了人民的幸福指数。 为稳住农业基本盘作贡献。保障好初级产品供给是一个重大战略性问题。中国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推动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不仅确保了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还较好地满足了全国人民对食物消费多元化的需求。保障初级产品供给和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为更加主动地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提供了条件,为应对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和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夯实了基础,是中国经济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社会稳定作贡献。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新时代中国致力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乡村善治的相互促进。农业向着有奔头的产业转型、农民向着有吸引力的职业转型、农村向着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转型,成为成功续写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不可或缺的因素。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经受住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大考;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国际经济下行影响,2020年一度有近3000万农民工成功留乡返乡生产生活,这为应对风险挑战提供了回旋余地。这些都彰显了中国之治下的中国城镇化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在应对风险挑战上具有特殊优势。 为构建新发展格局作贡献。城乡经济循环是国内大循环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确保国内国际双循环比例关系健康的关键因素。新时代中国打赢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快于城镇居民,促进几亿农民同步迈进全面小康社会,释放出巨量的消费和投资需求,加之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蓬勃兴起促进城镇居民消费增长,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